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问我这半年来在豆瓣上写书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半分犹豫都没有的说,大概就是把自己曾经喜欢的作者一个个毙掉吧。然后对“文如其人”,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了解越多,自己脑中YY的画面也就越容易破碎。当然,也开始认识了一些之前不知道的作者,他们让我感到很欣喜。一如,马超。
如果不是因为《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我大概对马超还是一无所知。因为这本书,我们加了好友,偶尔聊聊天,当对她的了解越来越多,喜欢也就越来越多。一开始,我只是好奇,一个藏传佛教哲学专业佛学研究生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最后的答案是没什么不一样,她也活在生活里,她很真实。这种真实、坦诚,在她的为人处事上,在她的文字里,都可以感受到。曾经那个极易暴躁、敏感、焦虑的她,通过“应该给生命寻另一种活法”之后,过得越发安宁。
《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里有一段话,我有极深的感触。“我们越是抗拒什么,生命中越是会反复出现什么。这并不是命运要与我们作对,而是我们的内心缺少什么样的品性,命运就要通过同样的磨难磨炼出这种品性。”这让我联想到了曾经一段极其可笑的经历。
大一那年,是我和T先生在一起的第四年,时有矛盾出现,和许多恋人一样,在分手—复合的把戏里继续着。临近期末考试时,我们再一次因为一些矛盾闹分手,然后我安静地进行复习考试,竟然考了专业第一,拿了奖学金。之后,我们便合好,继续着相互照顾的日子,然后大二临近考试时,我又莫名奇妙地闹起了不愉快,硬要分手,然后不出所料,又考了专业第一,拿了奖学金。如今看来是极其幼稚的行为,那时候我却坚定的认为,只要我和T先生分手了,好好复习,化悲痛为学习动力,我就可以考专业第一,拿奖学金。直到大三,我们彻底分手了。此后,跟他毫无关系,我依然考了专业第一。我才醒悟,其实得不得专业第一,跟他从来就没有关系,不过是自己的执念罢了。在一起快六年后分手,我竟没有多少忧伤,我以为是自己习惯了分分合合,其实不是。
是因为从一开始在一起,我就并无太多喜欢,只是习惯,习惯他对我的好,习惯他一直照顾我。而为了内心的安宁,为了减少内疚感,我告诉自己,我也是喜欢T先生的,也是爱着他的。我不停的抗拒着我不喜欢不爱他的事实,在抗争中,在矛盾中,不停的出现分手—复合的戏码,寻找一种维持下去的平衡。最后,却在这份伪装了的抗拒中,把彼此搞得都很累,所以彻底离开,没有太多悲伤。更可笑的是,因为没有悲伤,让我觉得对不起T先生,似乎自己是个“坏女人”,又开始抗拒。
后来,不出所料的,我又经历了类似的感情。直到开始学习心理学,我才意识到,如果不喜欢不爱,千万不要假装自己喜欢,假装自己爱,然后在一起。因为本心是难以左右的,如果故意而为之,我们只有反复经历这样的故事,或者事故。
马超所言的,“我们的内心缺少什么样的品性,命运就要通过同样的磨难磨炼出这种品性”,我之所以如此赞成,就是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感谢这本书,带给我一整个下午的宁静,如今再想起,内心已无波澜。
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