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2.5 需求采集人人有责_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2.5 需求采集人人有责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2.5 需求采集人人有责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2.5 需求采集人人有责

上面用很大篇幅说了一些常用的需求采集方法,这一节,我想先抛出一个“一手需求与二手需求”的概念,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生孩子与养孩子”,话糙理不糙,我们内部经常这么说。 我们首先把“生孩子”――需求采集视为己任,人人有责,希望所有人都参与,都来“生孩子”,我们帮大家养,这就要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生孩子”的工具――“单项需求卡片”,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常用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尽可能多地采集”。 生孩子与养孩子 之前所述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接从用户那里得到需求,我称之为一手需求,就像“生孩子”。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还会接受二手需求,比如老板说要给用户做个××功能、销售人员说用户哪里用起来不顺等,这些需求和一手需求比起来,就像“养孩子”。 “生孩子”,更多的时候发生于新产品诞生前,这时候外部没有用户、内部没有运营、销售、服务等,所以对于需求而言,更多的是产品人员驱动,去主动采集需求,比较常见的就是直接去潜在的目标用户那里采集。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个人觉得发挥的空间最大,是最有成就感的。 小明:“还是‘生孩子’好啊,痛并快乐着……” 而“养孩子”,通常是产品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用户也有了,公司内部也多了很多相关的人员,比如销售和服务。虽然产品部门与用户的直接接触变少,但多了很多间接来源,即与终端用户接触的干系人,他们会向你反馈很多需求,而用户也开始主动提出需求了。 对比一下,生孩子的时候,我们去主动“拉”需求的比例较高,需求都是直接从用户那里得到的,有点“进攻”的感觉,而孩子生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你一个人的孩子了,必然是大家一起养,所以我们需要照顾的各方各面也会更多,我们会收到很多“推”过来的需求,比较像“防守”的感觉。 有很多同学从一开始工作接触的就是已经存在的老产品,需求始终堆积如山,如果碰上销售强势的产品,那更是连响应销售提过来的需求都来不及,也许做了半年一年,突然回想,发现自己连真正的用户都从来没接触过,而是始终在满足销售的需求。个人感觉,这种二手需求,或多或少有扭曲,以销售为例,他们的考核指标决定了会比较注重眼前,希望产品的卖点越多越好,而之后用户用得如何,就不那么关心了。比如我就经历过一些让人很抓狂的二手需求,销售希望产品增加一个功能,这个功能在说服客户购买产品时有“临门一脚”的作用;而用户买完以后,最好又别用这个功能,以免增加服务部门的压力……所以在公司层面上看,我觉得产品部门至少应该和销售、服务等部门有平等的地位,坚持不断的从终端用户那里直接获得需求,才能保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但二手需求毕竟是常态,我们经常接到的就是口头上的几句话,或者一封邮件的几行说明,这中间理解的偏差只能靠我们主动的、反复的沟通来弥补,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呢?下面我就介绍一种简单的二手需求采集工具――单项需求卡片。 单项需求卡片 单项需求卡片的理念就是:产品的需求工作不只是需求分析人员的事,而是涉及产品的每个干系人的义务,至少得参与“采集”的过程,理想的状态是产品的所有干系人都参加过“需求采集”的培训,然后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主动提交需求给产品人员的习惯,但实际很难做到,所以作为专业的需求分析人员,就应该尽量降低同事们,比如销售、服务、技术人员提交需求的成本,也是节省我们自己的时间。 一张单项需求卡片描述了一个用户需求到底包含哪些内容,重点是描述用户场景,谁在什么时间、地点产生了何种需求。 需求编号(可由需求人员填写) 需求类型(可由需求人员填写) 包含“采集时刻+ 采集者”信息 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等 来源(Who)(重要信息,方便追根溯源) 产生需求的用户:最好有该用户的联系方式等信息 用户背景资料:受教育程度、岗位经验,以及其他与本单项需求相关经验 场景(Where、When)(重要信息,用来理解需求发生的场景) 产生该需求的特定的时间、地理、环境等 描述(What)(最重要的信息) 尽量用(主语+谓语+宾语)的语法结构,不要加入主观的修饰语句 原因(Why)(需求人员要保持怀疑的心,很多时候理由是假想出来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以及采集者的解释 验收标准(How) 需求重要性权重(How much): (如何确认这个需求被满足了) 1. 尽量用量化的语言 2. 无法量化的举例解释 满足后(“1:一般”到“5:非常高兴”) 未实现(“1:略感遗憾”到“5:非常懊恼”) 需求生命特征(When) 需求关联(Which) 1. 需求的紧急度 2. 时间持续性 1. 人:和此需求关联的任何人 2. 事:和此需求关联的用户业务与其他需求 3. 物:和此需求关联的用户系统、设备,以及其他产品等 参考材料 竞争者对比 在需求采集活动中的输入材料,只要引用一下,能找到即可 按照“1分:差”到“10分:好”进行评估: 1. 竞争者对该需求的满足方式 2. 用户、客户对竞争者及公司在该需求上的评价 由于填写卡片的人经常不是专业的需求人员,所以卡片的质量无法保证。 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猜到用户会怎么使用我们的产品一样,“单向需求卡片”原本是让大家给产品提需求,而工程师却拿它来给产品经理提意见,很有意思。从表格的填写就可以看出来,实际工作中我们能拿到的都是填写不完整的,甚至是字迹难以辨认的,当然,也可以尝试电子版,那样我们整理的成本低一些,不过很可能愿意填的人就少了。但我们心里得有个底线,一张有价值的单项需求卡片,至少得有“需求描述”,需求编号、来源、场景最好也能有,其他的,其实很少有人愿意填写了。 回到这张卡片,工程师描述的一个需求也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共勉――“PD慎重地考虑一些细节的改变,在没有大影响的前提下,不要对稳定的版本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动作”。工程师们也希望自己做的事情都能产生商业价值啊。 每当我们拿到这样的卡片,就需要主动去和提交人交流,完善卡片的内容。真实的工作中你能体会到,这张卡片只是需求过程的中间产物,所以我们在这上面花费的精力也是尽量缩减,单向需求卡片所描述的用户需求,最终要转化为产品需求才有真正的价值。 尽可能多地采集 需求采集,并不是产品设计之前的工作,而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它并不是产品人员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责任;它没有特定的方法,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它并不怕发现什么荒谬的需求,而是怕遗漏合理的需求……这才是需求采集的大生产运动。 最后再简单分享几个有特点的需求采集方法,希望大家能灵活应用,尽可能多地采集。 现场调查。说简单一点就是打入“敌人”内部,和客户一起工作一段时间,深度了解需求。它是一种典型的定性分析,持续时间长,从几小时到几个月,既能听到用户怎么说,也能看到用户怎么做,不过受众面极其狭窄,一次只有一个,要特别小心被“非典型”用户带到沟里去。 AB测试。基于大用户量比较合适,比如有一个按钮不知道是放页面的左边好,还是右边好,而我们有10万用户,那就先随机挑选少量的用户发布这个按钮,1000人放左边,另外1000人放右边,然后过一段时间分析结果,再决定剩下的98%用户该怎么办。很明显,这也是让用户直接参与了设计,这样低成本的方法让很多传统行业的同学羡慕不已。 日记研究。互联网新兴的个人应用比较适合,某个新产品出来以后,很多业内的朋友都会去尝试,然后写一些使用体会,但作为产品设计者在看这些日记的时候,要明白日记的作者往往是同行,而不是主流用户。 卡片分类法。我们把产品的各种需求写在便利贴上,让用户一起讨论并完成分类。这能让你深入了解用户是怎么给产品划分模块的,用户认为这个网站应该是什么结构。因为产品设计人员的思维和用户的思维通常不一样,这也就导致了如果是产品设计师来单方面决定网站结构的话,很可能导致用户理解的困难,所以卡片分类法能让最终的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 自己提需求。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每一个靠谱的产品都会有一群粉丝用户,不用你去找他们采集需求,他们也会给我们惊喜,主动提出很多需求,作为产品的主人,我们好意思还没有用户了解产品么?产品要用才能感觉出好坏,特别是自己做的产品。产品做多了,我们随便看看别人做的产品,总能一下子挑出很多问题,提出很多需求,反过来看自己的产品越看越完美,这一定有问题,所以必须用自己的产品,最好是发动认识的人都来用。 需求采集的各种新方法层出不穷。和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一样,建议大家在了解知识框架后,坚持“需求驱动学习”。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其他试读目录

• 1.2 我们到底是不是产品经理
• 1.3 我真的想做,怎么入行
• 2.2.1 定性地说:用户访谈
• 2.2.2 定量地说:调查问卷
• 2.2.3 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
• 2.2.4 定量地做:数据分析
• 2.2.5 需求采集人人有责 [当前]
• 2.3.1 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
• 2.3.2 给需求做一次DNA检测
• 2.4.1 永远忘不掉的那场战争
• 2.4.2 别灰心,少做就是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