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2.2 定量地说:调查问卷_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2.2 定量地说:调查问卷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2.2 定量地说:调查问卷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2.2 定量地说:调查问卷

同样是听用户怎么说,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是――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和用户访谈的提纲是有区别的:用户访谈的提纲通常是开放式问题17,适用于我们心里还比较疑惑的时候去寻找产品的方向,适合与较少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而调查问卷通常封闭式问题比较多,适合大用户量的信息收集,但不够深入,一般只能获得某些明确问题的答案,调查问卷不是考试卷,不适合安排问答题。用户访谈与调查问卷之间也有联系,我们经常通过前者的开放式问题,为后者收集具体的封闭式问题。 无论是网上还是线下,作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否则很多人看一眼就被吓跑了。开篇一般放一些简单的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很想知道的内容,需要思考的,较敏感的问题一般放在中间;而有关被访者个人信息的题目一般放在问卷的最后,以免应答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有所顾忌,进而影响其他答案。 调查问卷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调查问卷一人一份,独立作答,可消除“焦点小组”、“论坛发贴征集需求”等具有群体讨论性质的方法的弊端。这是因为用户有其特点――沉默与骑墙的总是大多数: 《长尾理论》里说到“沉默的大多数”,那么站出来的总是很少数,而且往往是非典型的用户,不能保证其代表了目标用户的想法;而“骑墙的大多数”说的是,大多数人是没有明确观点的,尤其在网络这样一个不用负责任的环境下,所以常见的情况就是开始表态的那几个人的观点引导了群体的观点,随机的初始值决定了结果,这个时候你只有单独和跟风者交流,才会发现他根本不是那么想的。 调查问卷的客观性、多份问卷之间的独立性,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但其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 第一,样本的偏差,即样本与想了解的目标用户群体出现偏差。 之前我们谈到,用户访谈由于样本量的限制,始终只能听到目标用户群体中很少部分用户的声音,而调查问卷可以更多地采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所以,调查问卷的样本选择,就有几个注意点18:尽可能覆盖目标群体中各种类型的用户,比如性别、年龄段、行业、收入等,要保证各种类型用户的样本比例接近全体的比例,比如目标用户中男女比例为7:3,那么我们的样本也应该保持这个比例。 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没法做到样本选择的合理性,比如我们的产品全国销售,但要做街头的拦截调查,出于成本考虑,只能选择特定城市的目标用户;又如利用网络做调查问卷,能在特定时间、特定页面上看到问卷的人,已经是一种筛选;再如在各种场景下,愿意填写问卷的人,也许与目标群体的整体也有不同,又是一种筛选。 所以,在类似情况下得出结论的时候,大家最好把这些潜在的筛选条件标明,让报告的读者知道数据获得的方法与来源,同时如果我们是报告的读者,也要一直带着问号去阅读里面的数据。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可以把目标群体的特征也定义成一系列问题,放入问卷中,待我们回收问卷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评估作答者是否能代表目标群体了。如果发现了偏差,我们也可以从回收的问卷中再筛选出一个接近目标群体的子集来分析。 第二,样本过少的问题。 样本量过少时,采用百分比来分析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很多新人会犯的错误,比如只问了5个人,3个人选A,就在报告中说有60%的用户选A,这是很不严谨的。因为如果换5个人再做一次,很可能就是40%了,而这样的数字百分比要具备稳定性才有价值。所以,此时只能说“问了5个用户,有3个用户选A”。抛开严谨的统计理论不谈,要给出百分比答案的话,至少得有大约100份的答案。 第三,问卷内容的细节问题。 首先,问题表述应无引导性,这点和用户访谈类似。比如,不要问“你喜欢某个产品吗”,这时用户可能会考虑到提问者的情感而回答“是”,正确的问法是“你是否喜欢某个产品?” 答案的顺序,可能产生“顺序偏差”或“位置偏差”,即被调查者选择的答案可能与该答案的排列位置有关。有研究表明,对陈述性选项被调查者趋向于选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答案,特别是第一个答案;而对一组数字,如价格和打分,则趋向于取中间位置。为了减少顺序偏差,可以准备几种形式的问卷,每种形式的问卷选项排列的顺序都不同。 因此,对于重要的问卷,为了避免上述问题,还有个通用的办法就是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答,根据反馈修改后,再大面积投放,这和互联网产品的灰度发布19有着同样的理念。 设计一份实际的问卷 我们来试着设计一份实际的问卷。和做任何产品一样,先想清楚目的,然后明确样本对象、调查渠道、时间计划等,最后才是问卷内容本身。 给大家一个实例,我为这本书的读后反馈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放在个人博客20上,欢迎大家有兴趣来做一下。 问卷目的:收集本书的读者反馈,总结得失,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 样本对象:本书读者,扩大到博客读者,以及对产品经理感兴趣的人。 调查渠道:网络,个人博客上发布。 时间计划:本书上市后放出问卷,收集至少3个月后给出一份分析报告。 问卷内容:不断优化,你真正看到的可能与下面有区别。 同学你好,我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苏杰,这个问卷是为了……,作答大约需要2分钟,完全匿名,非常感谢。 首先,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我对作答者进行分类。 你看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么?单选 是,否 你看过“iamsujie的产品设计”这个博客么?单选 是,否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问卷的?单选 通过书,通过博客,其他网上渠道,其他线下渠道 然后,是一些我最想知道的问题。 你工作多久了?单选 还是学生,1年以内,1到2年,3到5年,6到10年,11年及以上 你是几岁的产品经理?单选 1到0岁,1到2岁,3到5岁,6到10岁,11岁及以上 你的岗位?单选 产品经理,其他产品相关(如需求分析、用户体验、交互设计、运营),商业相关(如市场、销售、服务),技术相关(如开发、测试、架构、运维),各种管理岗位,其他 你的行业?单选 互联网,软件,其他IT类,其他 你的公司规模?单选 10人以下,10到100人,100到1000人,1000人以上 你工作中接触最多的主题?多选 用户,需求,项目,文档,流程,战略,修养,职场,其他 你希望我多说些什么主题?多选 用户,需求,项目,文档,流程,战略,修养,职场,其他 你觉得我的优势在于?多选 用户,需求,项目,文档,流程,战略,修养,职场,其他 你觉得我的劣势在于?多选 用户,需求,项目,文档,流程,战略,修养,职场,其他 接着,想了解一些你的情况。 你的性别?单选 男,女 你的年龄?单选 20岁以下,20到25岁,26到30岁,31到40岁,41岁及以上 你所在的城市?单选 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其他 你的月收入?选择 1k以下,1k到2k,2k到4k,4k到8k,8k到16k,16k以上 最后,还有什么想说的?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其他试读目录

• 1.2 我们到底是不是产品经理
• 1.3 我真的想做,怎么入行
• 2.2.1 定性地说:用户访谈
• 2.2.2 定量地说:调查问卷 [当前]
• 2.2.3 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
• 2.2.4 定量地做:数据分析
• 2.2.5 需求采集人人有责
• 2.3.1 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
• 2.3.2 给需求做一次DNA检测
• 2.4.1 永远忘不掉的那场战争
• 2.4.2 别灰心,少做就是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