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史出版后记_丝绸之路新史出版后记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历史 > 丝绸之路新史 > 出版后记

丝绸之路新史——出版后记

  提起丝绸之路,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差不多的画面:头裹纱巾、牵着几头骆驼的三五行商,在黄沙漫天的荒漠中艰难前行。这幅画面是属于哪个时代的?这些行商是哪国人?他们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骆驼驮的是什么货物?行商们是以什么频率在这条“道路”上穿行?   这些问题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回答。这幅看似生动的画面既缺乏历史坐标,也缺乏明确的地标,实际上相当抽象。我们再想一想我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象。书本里基本是在张骞通西域的章节开始提到丝绸之路,但是史书里记载张骞在大夏的市场上看到了邛竹杖和蜀布,这说明在所谓的“丝绸之路”上早就有着商贸往来,从何时开始已茫不可考。接下去魏晋南北朝阶段,丝绸之路上又是什么景象?盛唐两宋呢?元明清呢?   这些问题似乎更难回答。这不禁要让我们对自己发问:我们真的了解“丝绸之路”吗?   读者眼前这本书,就试图为大家呈现真实而生动的丝绸之路。作者利用了近百年,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新考古资料,为读者重塑了丝路遗址上七个绿洲的风貌,并且廓除了诸多长久以来我们对丝路过于浪漫的遐想,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出了丝路历史本身所蕴含的美。   读者们可能首先会惊讶于,我们所引以为豪的“丝绸之路”一词,迟至1877年才由一名德国人发明出来,生活在商路上的人们却并不使用这个词。其次,丝绸也许并不是商路上的大宗商品。老普林尼痛心疾首地声称败坏了罗马纯朴道德的丝绸很有可能并非产自中国,绝大多数欧洲发现的漂亮丝绸实际上都织造于拜占庭帝国。再读下去,作者通过小心翼翼地解读丝路出土的材料向我们揭示:丝路贸易常常限于当地且规模不大,没有大量证据支持丝路上曾出现繁荣的大规模交易,官府才是丝路贸易中的主要角色!作者甚至断言:若仅以通行货物的重量或者往来人数来考察,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交通流量较少的道路之一。然而又是什么赋予了丝绸之路无穷的魅力呢?那是因为这条路网是全球最著名的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丝路研究的学术史上,欧洲和日本的学者大体研究粟特语、吐火罗语、健陀罗语、于阗语等死语言的材料,中国学者则以汉语材料为主,我们感谢作者广泛综合全球丝路研究的成果,为我们呈现丝路真实历史场景所付出的努力。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展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回顾书中给出的欧亚大陆主要交通线,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书中处理的主要是这些交通线的东段,而在撒马尔罕以西尚有宽广的空间,相信那里一定会有与本书中一样有趣而迷人的故事,有待我们了解。 后浪出版公司 2015年5月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丝绸之路新史》其他试读目录

• 中文版序言
• 致谢
• 学术惯例说明
• 序章
• 第六章 敦煌藏经洞:丝路历史的凝固瞬间
• 译后记
• 出版后记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