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史译后记_丝绸之路新史译后记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历史 > 丝绸之路新史 > 译后记

丝绸之路新史——译后记

  说起来,本书的翻译起源于一封豆邮。原著刚一出版,韩森教授就寄了一本给我。我第一时间读完之后在豆瓣上晒了一下,紧接着就收到编辑张鹏的豆邮邀我翻译此书。我当时没想太多就应了下来,没成想这翻译工作比我想象的要艰难很多。   除了要克服自己的拖延症(这个最难!)以及把中文说顺溜之外,还有两处特别的难点。第一点是将原著中译为英语的汉语文献复原,这是翻译任何涉及中国古代的外文著作都绕不过的。查阅原文复原出来自然不在话下,不过还原之后会失掉原作者翻译时对汉语原文的解读,需要读者自己解读古文。第二个难点是地名的翻译。同一个英文地名常常依时代不同对应好几个不同的中文名字,比如高昌-西州-吐鲁番或者龟兹-库车。在翻译过程中,我尽量依据时代选取译名,但有时并不能完全做到,比如一般不把撒马尔罕称做康国。对我来说,更最重要的是让读者知道文中讨论的地方在哪,而不是向读者炫耀我自己知道一个地方有多少个不同时代的译名。因此,我们还制作了一个简要的丝绸之路主要地名中英古今对照表,供读者参考。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涵盖范围广,时间空间跨度都非常大,光是参考文献中就有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之多,涉及的死语言就更多了。要掌握这么大的跨度难度极大,作者不免有些疏漏。如读者所见,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原著做了一些补充说明。由于专业的关系,我对非汉语文书的情况比较熟悉,反而对于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所知不多,因此在这方面更可能出错,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数。   本书插图和彩图选择精当,要么是新发现或是稀见的图片,要么是常见但高画质的图片。此外,本书地图制作精良,特别是其中带有地形要素,对于把握整个丝绸之路的地理非常有帮助。以上两点值得读者朋友们关注。   在翻译过程中,陈丽娜、钱艾琳、严子晗三位朋友通读了部分译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致谢忱。   最后,我要感谢本书编辑张鹏,没有他的眼光、耐心和细心就没有大家面前的这本书。 张湛 2015年2月24日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丝绸之路新史》其他试读目录

• 中文版序言
• 致谢
• 学术惯例说明
• 序章
• 第六章 敦煌藏经洞:丝路历史的凝固瞬间
• 译后记 [当前]
•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