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家长怎么教育孩子_一岁就上常青藤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一岁就上常青藤 > “常青藤”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田方萌 一岁就上常青藤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6-01 06:06:14

“常青藤”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专栏作家薛涌长期关注着中美两国的教育问题。最近,他结合自己的家长经验现身说法,推出《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下文简称《常青藤》)。从播放古典音乐哄孩子入睡,到防止互联网让青少年变傻,薛涌的笔锋触及当前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笔者虽没有孩子,不过我的同学朋友大都刚刚为人父母,向他们介绍薛涌的育儿心得正是时候。

智商能改变吗?

记得九岁那年,一天我爬到爸爸的书架上,看到本黄皮书,名叫《早期教育和天才》。据说“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也读过这本书,看来她和爸爸当年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天才。让人遗憾的是,住满六十亿人的地球上,每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就十来个人;成为爱因斯坦那一级的人物,比中六合彩的概率还小几个数量级。在薛涌看来,“天才” 是老天爷的恩赐,家长一味“开发”孩子智力,反倒会偃苗助长。
和人的许多特性一样,智力由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不过这两种成分各占多少,学者们就各持己见了。有些学者关注父代与子代智商的相似程度,看看是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薛涌在书中引用了美国学者查墨瑞(Charles Murray)的著作《钟型曲线》(Bell Curve),该书综合各种智商研究,指出父母和孩子智商水平的相关系数在0.4到0.8之间。通俗地说,我们大概有四成到八成把握,生一个和自己差不多聪明的宝宝。可是,这并没有完全解决智商成因的问题,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代际差异到底是遗传导致的,还是环境造成的。社会科学不能拿人做实验,有些学者就去观察同卵双生子。这些人两两基因完全一样,碰巧会被不同的家庭抚养,就相当于控制住先天条件的实验。研究人员最后发现,后天环境的确会让双生子的智商产生显著差异。
这似乎意味着,孩子的智力可以任由父母开发,其实不然。人类虽是万物之灵,但每个人的智商水平都有不可超越的上限。不良环境会损伤智力,可达到上限后,更好的条件并不能强化智力。父母可以提供给孩子充足的营养和基本的锻炼,保证宝宝茁壮成长,但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训练方法,能让幼儿智力产生质的飞跃。拿计算机打个比方,受病毒干扰,电脑的运行速度会变得缓慢。用杀毒工具清除病毒后,运行速度恢复正常,但要想再快就得升级芯片了。在生物科技没有发达到更换大脑零件的水平之前,笔者建议家长们不要轻信那些“开发智力”的产品。像国内某些营养保健品一样,它们不仅不提高智商,反而可能对孩子的智力产生副作用。

智商有多重要?

智商像身高一样,可以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能改变了。有读者会发问:为什么老天爷如此不公,非要分配给人不同的智商?其实,人的天赋各个不同,老天爷并没有偏待谁。人类诞生以来的大部分社会中,高智商群体并不占多少优势。在采集狩猎社会,我这种文弱书生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到了农业社会,种田放牧也无需高智商;即使进入工业社会,大部分制造业工作的技术要求也不是很复杂。只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世界上的技术工作才变得越来越多,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聪明人吸收知识的能力强,从事技术工作也更出色,所以他们会在教育和工作体系中脱颖而出。换句话说,人类现代化的脚步太快,可进化的状态还停留在采集狩猎社会,一小撮聪明人就冒尖了。
有些父母会想,我孩子虽然不那么聪明,可他有文体特长,将来要走上星光大道。不错,王菲和姚明的智商可能不如笔者高,可这两位大明星的收入和我的工资有天壤之别。问题在于,娱乐界和体育界属于“赢家通吃”的市场,只能容纳数量极为有限的明星人物。众多文体人才比王菲姚明水平差一点,就落到酒吧歌手或省队球员的处境。查墨瑞在他的近著《真实的教育》(Real Education)中引用了劳工部的统计数字:2005年,美国共有12230名职业运动员和16240位舞蹈演员,也就是说,每4600个有工作的美国人中,才有一位有幸从事这两种文体工作之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尽管女儿拥有芭蕾天赋,薛涌也不想让她走这条充满风险的职业道路。相反,需要较高智商的工作机会却千倍于此,从英语教师到大学教授,从会计师到法律顾问,从工业设计师到核导弹专家,雇主们情愿要个高分考生,也不要中学班级里的文体委员。
有些学者认为智力不重要,是受他们的日常经验所限。一次,我和一位社会学教授吃饭,席间聊起了《钟型曲线》。教授谈道:“我长这么大,见过太多没有作为的聪明人了;不少笨鸟先飞的人反倒靠恒心制胜”。的确,成功的法宝多种多样,很难说智商是唯一或主要的因素,可我们的观察范围常常受限于自己熟悉的人群。那位教授身边的朋友恐怕都是高智商者,想找个笨人都不容易,智力因素自然不会受到他的重视。这就好比体重并不决定美国橄榄球运动员的表现,可没有300磅左右的体重,他们根本不可能吃上这碗饭。如果我们审视所有阶层构成的社会金字塔,智商的分化作用就会凸现出来。

薛涌育女三原则

既然智力这么重要,智商又难以改变,家长们是不是可以听天由命,无所作为了?薛涌的建议恰恰相反——为人父母,从一岁开始就要抓起孩子的“常青藤教育”。“常青藤”是美国东北部八所传统大学的通称,薛涌用来指一套美式育儿方法。笔者读完薛著,总结出薛涌夫妇教育女儿的三条成功法则。其中每一条都不会硬性“开发”智力,只是尽可能帮助孩子,将他们潜能发挥出来。
第一条法则是循循善诱。薛涌主张父母不应体罚孩子,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亚圣”孟子小时候有一次放学归来,说上学太郁闷了,不如丢开书本。他妈妈正在织布,听完马上把织机上的布剪断,然后告诫儿子:“你要停止学习,就好比我把这幅正织着的布剪断了”。薛涌生在工业化时代,自然无织布可剪,不过他也像孟母一样教育女儿:“弹钢琴每天都要练。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孩子明白了这些浅显的道理,也就容易听从父母的教导。
中国古话说“见贤思齐”,许多父母开导孩子,喜欢拿大人物作榜样,其实言传身教更有效果。我有一年到澳大利亚开会,曾顺道拜访住在悉尼的书评家易丹尼(Danny Yee)。此人不过三十出头,已经写过近千篇书评。闲聊中他对我讲,父母必须亲自读书,孩子才会模仿大人。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文盲家庭出状元的事例,不过这往往是因为孩子的邻居或亲戚中有读书人。
第二条是循序渐近。大家中学都读过古文《伤仲永》。王安石记述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诫天下父母,不可急功近利。14岁以前,儿童的可塑性非常强,有些父母就让孩子学这学那,夸于人前。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其规律,过早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他们只会死记住一些抽象概念,并不理解概念对应的具体事物。薛涌不主张父母教孩子尽早识字,道理即在此。不过,中文与英文比较起来,却有象形的长处。笔者幼时看过一个动画片,该片用三十六个象形字编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小朋友看完,很轻松就记住了这些汉字的形状。如果您家孩子生有慧根,识文断字长进很快,我觉得早点识字也无妨。
最后一条是循环前进。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上有个男生比其他孩子稍高一截,老师就选他作了班干部。第二年换了班主任,她一来先问谁当过干部,结果这个男生又被选入“领导班子”。过了两年,另一位新班主任搞民主选举,这个男生已经在同学中建立了威信,再次顺利当选。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孩子最初的一点优势,往往会被环境不断放大,最后就有可能争取到难得的成功机会。薛涌在书中谈到,美国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在高中复读一年,也要争取个好成绩,以便今后申请到名牌大学。看来,西方的家长很懂得利用“马太效应”,为孩子提供正向循环的“第一推动力”。
薛涌当然也深明此理。他甚至认为,让孩子“自以为聪明”,比真的聪明更重要。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俄底浦斯效应”,即自我预言导致预言应验。宋朝政治家文彦博出道前,曾在一位学者门下攻读。这位学者的母亲略懂相术,说文彦博能当大官。他听到这话后,越发用功读书,日后果然官至宰相。其实相术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它只是树立了文彦博的信心。家长应该明白,只有让孩子相信未来,他们才会拥有未来。

中产阶级的模范品格

为人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宝宝冰雪聪明,其实聪明人不见得幸福。有些经验研究表明,其他条件相同,平均智商高的地区自杀率也比较高。欧美犹太人是举世公认的聪明一族,不过他们也是两种精神疾病的高发群体。高智商者的神经敏感而脆弱,对精神生活也非常挑剔,往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许多哲人都是独身者,已婚思想家可能遭遇更大的不幸——比如苏格拉底的泼妇老婆。笔者猜想,人类智力的演化必然伴随着某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代价,这种代价对于某些高智商者是如此之大,以致于他们失去了智慧带来的繁衍优势。
有鉴有此,读者如果抱怨自己才智平庸,也能找到一点心理平衡。薛涌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父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还是人格意义上的成功者?如果是前者,才智平庸的确让人失望;如果是后者,父母还大有可为。世俗成功是否真的那么重要?笔者阅历虽浅,也经历过成败悬殊的境遇。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职位与其能力相称,既不高也不低,才会过得幸福。有人怀才不遇,自然郁郁不得志;有人名负其实,也是一种折磨。我上人民大学时,班里有个保送生。他人很友善,可成绩不及其他同学。因为是保送生,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总有种自卑感,怕别人笑话他。最后这个学生干脆自暴自弃,差点没能毕业。如果他爸爸当时把他送入省级重点大学,或许这个学生反而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成就一番事业。
世人多追求地位,而不追求品格,因为地位的好处看得见,品格的力量却不可见。殊不知地位取决于诸般外在因素,品格却可经由自身努力获得。所以,家长不见要把孩子送到名牌大学才算大功告成;给孩子提供适当环境,让他养成良好的人格,自由而有节制地发展自己的特长,才是正道。每个人的才具都有其限度,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他也可以做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这样不仅自己舒心,也能获得周围其他人的承认。不像高智商,好品格是家长能够培养,而且应当培养的。
更何况,人格成功和世俗成功并不矛盾。在现实世界中,智力只是成功的要素之一。有项经济学研究发现,智商只能解释美国10%的收入差距,在中国智商对收入的影响恐怕更小。薛涌书中提到一系列中产阶级的模范品格,如诚信、勤俭、负责、审慎等,都有助于成就个人事业。尽管知识经济偏爱智力甚于其他资质,这些品格却是任何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都重视的。公司老板宁愿要个诚实而平庸的人,也不想要聪明的下属欺骗他吧?即使对于高智商者,也需要长年的训练才能成才;而养成这些品格,恰恰是坚持长年训练的前提条件。
笔者在前文强调智商的重要性,是从宏观角度作出的观察。具体到微观层面的个人,不管禀赋境遇如何,我都建议大家勇猛精进。就这点而言,我很欣赏薛涌先生的提法:外在的自由派,内心的保守派。也就是说,社会政策应当扶助弱势群体,可处于弱势的个体却不应怨天尤人,而要积极奋进,改善自己的境况。人如果总觉得自己的不幸是由天生资质或环境造成的,就会陷入宿命论式的“贫困文化”,从此再也无法摆脱困境。南朝时期的史学家沈约,年少时家道中落,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颓废,而是立志振兴家门,后来终于完成《宋书》,青史留名。如果真有所谓“亚洲价值观”,这种与逆境搏斗的精神就是其精华部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长期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未来走向。薛涌在《常青藤》一书中记述了许多他与女儿互动的小故事,他将其称为“讨论班”式的教育方法。读者不必机械模仿薛氏夫妇的做法,而应当用心体会“常青藤教育”的原理,再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了教女儿弹钢琴,薛涌先后换过三四位老师。家长朋友们也需要遵循这种“经验主义”的原则,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慢慢摸索适当的育儿法。笔者在文中多举中国古人的例子,就是想提醒读者,“常青藤教育”是一种普世法则,薛涌先生灵活掌握了,您也可以从中获得启迪。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tianfangmeng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常青藤”家长怎么教育孩子”的回应

钢铁侠 2012-11-04 20:00:03

皮格马利翁效应 正解

田方萌 2009-06-02 11:41:34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其他人的影响,俄狄浦斯效应是指自我的心理暗示。所以我只能用后者。

智商的测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大题目。智商测试当然不会像测身高那么准确,但比性格测试还是要好得多。


森纳乔 2009-06-02 09:12:38

田方萌文中常谈到智商,还都是出现具体的值,可目前测试智商的方法真的能给出准确的智商值么。譬如“前面提到的林恩曾在《智商与国民财富》(IQ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一书中提供过多个社会的平均智商,中国大陆恰好100,台湾104,而香港高至107。”,这就像用一套指数来给大学评分一样不靠谱!中国教育的问题首先是不公平,其次是低效率。另外,薛涌口口声声说“高等教育盲目在四年制的高端扩张,最后造成许多低智商的学生进入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工作”,真是笑死人了。假如将找不到工作归结为“情商问题”或者“社会生存能力”“处世能力”较低,本人还相信一点。

星辰曦阳 2009-06-02 08:24:15

我觉得俄狄浦斯效应虽然也可以,但是大家普遍还是更接受皮格马利翁效应。

田方萌 2009-06-01 20:23:01

小棠说得对,谢谢你的查证。

小棠 2009-06-01 18:13:02

“俄底浦斯效应”我查了一下,LZ好像没错哦
   --这种预见对被预见事件的影响,就称为“俄狄浦斯效应”。(引自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其实是心理学的范畴,而并非神谕的结果。
-- 波普尔谈及“俄狄浦斯效应”的原话是:“几年前我引入‘俄狄浦斯效应’这一术语来描述一个理论、期望或预言对它所预言或描述的那个事件的影响:人们不会忘记,导致俄狄浦斯弑父的因果链条发端于神对这个事件的预言。”参见卡尓•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第54页脚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和俄狄浦斯情结完全不是一回事......

豆豆 2009-06-01 11:40:43

这年头常青藤教育”都是一种普世法则了..有点扯了..

飘起的卷毛 2009-06-01 11:30:18

是俄狄浦斯情结吧....

[已注销] 2009-06-01 11:29:17

俄底浦斯在心理学上指的是恋母情结,ORZ,这错得也太离谱了吧LZ

March 2009-06-01 10:51:53

 薛涌当然也深明此理。他甚至认为,让孩子“自以为聪明”,比真的聪明更重要。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俄底浦斯效应”,即自我预言导致预言应验。

————————————————————————————
“俄底浦斯效应”貌似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心理学上的另一种效应,名字偶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