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艺术译后记 陈亮_古希腊艺术译后记 陈亮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艺术 > 古希腊艺术 > 译后记 陈亮

古希腊艺术——译后记 陈亮

《古希腊艺术》是海德堡大学考古学系托尼奥•赫尔舍(Tonio Hölscher)教授为喜好古代艺术的普通读者写的书,德文版于2007年出版,如今可在谷歌图书中免费阅读。作者在此书出版时已六十七岁,两年后退休,如今他依旧常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做着自己喜爱的研究。考古学系有专为他保留的房间,在古典语言学和古典考古学系图书馆里还时而能遇见他。老先生高大瘦削,额头高耸,眼睛蔚蓝清澈,下楼梯经常是一步两级台阶,丝毫不见老态。作为古典考古学家,他在德语、英语和意大利语古典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是欧洲多个主要学术院的院士,经常受邀在美国和英国作访问学者。同时他是四个孩子的父亲,儿女皆有成。妻子也是一名古典考古学家,是他家庭和事业的良辅。作为教师,他桃李遍天下,深受学生爱戴。在阶梯教室开设讲座课时,坐在最前面的经常是一排白发老者。 出国临行前,业师朱青生教授叮嘱,要注意进入一流教授的亲授圈子。于是初到德国,就踏入了他的课堂。讲座课的阶梯教室由一个谷仓改造而成。谷仓在内卡河边,靠近原来的城门,具有防御功能,故而墙体用红色的山石加厚至逾一米,原有的窗户全都堵死,教室内异常昏暗。在这样的幽暗静寂中,两座大功率的机械投影仪如同两门大炮,从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将古代的图像投射到黑板上,先生手执一根近两米长的木棍,如同持着长矛,在黑板前来回走动,语调低沉有力,因其多使用虚拟语态的变元音而具有一种特别的韵味。讲过一段,他就停住脚步,将木棍往地上一杵,放幻灯的助教得此信号马上按下按钮,“咔嚓”一声,教室里的光影随之变化。在这样的气氛中,虽然听得半懂不懂,我也从此成了谷仓阶梯教室的常客。 继而听课范围扩大到他的小型研讨课,于是在专注于追随本系导师雷德侯教授之外,还成了赫尔舍教授的忠实旁听生。作为课上唯一的中国人,教授不因我嘴笨而有任何歧视,反而鼓励有加。当然,该有的严厉也不会少,还记得在考古系的教学博物馆里上练习课,学习用科学语言描述一座雕塑,到处放着古希腊罗马雕像的石膏复制品,眼看我后背快要碰到一个古希腊裸体少年像下体的突出处,他立刻用手挡在中间,无奈地对大家说:“这儿经常被碰掉。” 遗憾的是,到达德国时正是新旧学制交替的过渡时期,许多规定在废立之间,终未能选择古典考古学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但是喜欢去古典考古学系的图书馆,眼看着一排排书架和一盒盒翻拍整理的黑白照片,不禁感慨古典考古学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根基之一,而少有国人问津。自己虽不能以之为学业,却愿作为古典学的爱好者,为它在中国的传播尽一份力。翻检中文书籍中关于希腊艺术者,自温克尔曼论述古希腊艺术的六篇论文被译成中文以来(收录于邵大箴译《论古代艺术》一书),中文书籍中对专论希腊艺术的学术著作的译介还为数甚少。在图书馆中见到此书,爱其份量虽小,说理却生动而透彻,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可谓论希腊艺术的大家小书。与好友吴兴元谈及译介之心,一拍即合,于是有了出版的可能。 这本书的翻译经过三道工序。先是硬译,力求捕捉德语原文的句式特征,甚至对标点符号也亦步亦趋。然后是检查准确性,看这样译就的夹生文本在转换为中文理解时是否有出入和含混之处。最后在保证意思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改动句式和句读,使之尽可能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尽管如此,译文还是透露出较强的硬译痕迹,这大部分是译者中文功力未到所致。在译文过程中,好友张弢对译文逐句作了中德对校,陈宇修改前言,易刚对所有的注释和译名表进行校对。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感谢责任编辑蒋天飞最后的细致编辑工作。 关于注释,有必要作一简短说明。原文无注,所有的注都是译者为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或文化背景而加,意欲通过它们与译文一同达到引介古典考古学和古典艺术的目的。 述此译事因缘,是为记。 陈亮 2013年夏于德国海德堡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古希腊艺术》其他试读目录

• 1.1 充满图像的生活
• 1.5 佚失与复得
• 3.4 神像:神性的维度
• 译后记 陈亮 [当前]
• 出版后记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