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等着天上掉馅饼的,并不都是傻子 大多数埋头苦干却忙无所得的人,最后都成了不折不扣的傻子。这是命运的结果。只有那么一类人,既不等待天上掉馅饼,且劳有所得,就成了命运的幸运儿。周立太就是这么一个人:当兵、在青藏高原挖冻土的经历,夯实了他的人生底色。这样的苦都吃了,还有什么关过不去? 几经辗转,周立太终于抵达了目的地--1000多公里之外的湖南安乡。 安乡地处洞庭湖边,凹陷在洞庭盆地北部,左挹洞庭,右接长江,南倚长沙,北连武汉,这里还是一方英雄的热土,曾哺育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立志“举萤夜读”的车胤,毛泽东、彭德怀、贺龙曾在这里留下英雄的足迹。 不过,英雄跟我们的主角周立太没有丝毫关系。 初入工厂,四川人受歧视 周立太落脚在离安乡县城不远的安猷乡砖瓦厂。 安猷是地地道道的水乡,有宽阔的水面、长长的大堤,水稻、棉花和蔬菜等分布其间。 安顿下来后,周立太一个人跑到砖瓦厂后面的小山坡上,新奇地打量这个将要朝夕相处的陌生世界。他疲倦的脸上有了笑容,这处地方很有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感觉,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读到的诗,留在他的记忆中。 砖瓦厂厂长魏孝富,见周立太身体结实、口齿伶俐,对他颇有些好感。 这是一家小有规模的砖瓦厂。一排依山而筑的轮窑,窑顶上冒着轻烟。离窑不远是两座制坯车间,一个生产砖坯,一个生产瓦坯。工人们忙忙碌碌,紧张而有序。院中宽阔的场上码着砖瓦坯和已经烧好的砖瓦。窑附近的山坡上一台推土机正轰隆隆地推土。 周立太内心涌出一阵兴奋:这像是一家不错的工厂,这次一定好好干,多为家里挣点钱。 就这样,周立太开始了他全新的工作。 他被分配在机瓦车间,主要任务是把技工生产出来的瓦坯,用板车拉到车间外面的晾晒场地上摆好,等晾晒一周后运往砖窑里烧制,24小时后烧制完成窑熄火后,再把成品瓦拉运到成品场地。 这是一种繁重的体力活。特别在夏天,夏天是砖瓦厂生产的黄金季节,工人们挑砖、挑煤、拉板车,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是24小时。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照在光秃秃没有一丝荫凉的工地上,热得周立太浑身冒汗,湿透了衣衫。 热浪滚滚的窑洞中,周立太将一车车的砖坯艰难地拉进拉出。从早忙到晚,一趟又一趟。 这样辛苦,挣得却不多。周立太回忆,在砖瓦厂三年,他一个月最多拉一万块砖瓦坯,能挣40元钱,而自己的饭量很大,一顿饭少不了一斤六两米。饭钱无法节省,否则没有力气干活,只能省菜钱、省零用钱,他从不在衣服和烟酒上乱花钱。这样一月下来,还是所剩无多,只能两三个月去一回邮局,把不多的钱寄回开县老家。 砖瓦厂四川人多。由于个别四川籍民工在当地偷盗、抢劫、打架斗殴,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对四川人怀有歧视,称他们为四川佬。砖厂的一些领导和本地职工也对四川籍民工不怀好意,瞧不起四川人,甚至故意安排四川籍工人干最苦最累的活,却给他们最低的工资待遇。 这些现象虽非普遍,却严重影响到工厂的稳定,破坏了厂里职工的团结,甚至加速了职工和厂方之间矛盾的激化。 矛盾终因一起“拖欠工资”事件而爆发。 几个四川籍工人因工资被拖欠几个月,找到厂子负责人,要求厂方立即补发工资。他们有理却不懂法,态度粗野、狂妄。厂里接待的人本来就对这些四川人不屑一顾,一样态度蛮横。 在一番针尖对麦芒的斗嘴后,他们打了起来。 事情后来虽经调解解决,但吃亏的还是外地民工,他们拿上了工资却不得不背上行李回家或另走他乡。厂方依然如故,职工工资依然不能按时发放。 意外事件在周立太心里引起了很大震动。他想,这本是一件不难解决的事,彼此不至于大动干戈,可为什么偏偏发展成了斗殴事件呢? 当时的周立太当然不可能意识到,发生此类事件的深刻原因和如何采取法律行动。但他已有了疑问。有此一问,才会进一步寻找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