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学同游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典> 与社会学同游

与社会学同游

8.9

作者: [美] 彼得·伯格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副标题: 人文主义视角
译者: 何道宽
出版年: 2008-6
页数: 234
定价: 24.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1133385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彼得•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 1929- 又译彼得•贝格尔),社会学和神学教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3月l7日出生于维也纳,二战后移居美国,获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北卡罗来那大学、鲁特杰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与社会学教授,文化、宗教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l992年,因其对文化研究的巨大贡献,奥地利政府授予其“Mannes Sperber”奖。

伯格的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他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迪尔凯姆表述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所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做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的常识性道理。伯格还把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和现象学的方法运用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提出“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则,其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理论及宗教世俗化分析,对宗教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影响。

伯格著作颇丰,独著、合著、合编的著作有十几种,其代表作有:

《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2005)

《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2004)

《给笑声正名:人类经验的喜剧性》(1997)

《现代性、多元性和意义危机》(with Thomas Luckmann, 1995)

《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1991)

《现代化与家庭制度》(1990)

《资本主义革命:关于繁荣、平等和自由的50大命题》(1988)

《飘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的意识变迁》(1985)

《家庭之战:夺取中场》(with Brigitte Berger,1983)

《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70)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精要》(1967)

《现实的社会构建:知识社会学论纲》(with Thomas Luckmann ,1966)

《社会学入门:人文主义的视角》(1963)

等等。

作者简介:

彼得•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 1929- 又译彼得•贝格尔),社会学和神学教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3月l7日出生于维也纳,二战后移居美国,获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北卡罗来那大学、鲁特杰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与社会学教授,文化、宗教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l992年,因其对文化研究的巨大贡献,奥地利政府授予其“Mannes Sperber”奖。

伯格的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他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迪尔凯姆表述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所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做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的常识性道理。伯格还把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和现象学的方法运用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提出“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则,其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理论及宗教世俗化分析,对宗教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影响。

伯格著作颇丰,独著、合著、合编的著作有十几种,其代表作有:

《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2005)

《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2004)

《给笑声正名:人类经验的喜剧性》(1997)

《现代性、多元性和意义危机》(with Thomas Luckmann, 1995)

《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1991)

《现代化与家庭制度》(1990)

《资本主义革命:关于繁荣、平等和自由的50大命题》(1988)

《飘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的意识变迁》(1985)

《家庭之战:夺取中场》(with Brigitte Berger,1983)

《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70)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精要》(1967)

《现实的社会构建:知识社会学论纲》(with Thomas Luckmann ,1966)

《社会学入门:人文主义的视角》(1963)

等等。

目录:

译者前言

作者前言

第一章 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

第二章 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第三章 “补记”:选择与生平叙事(亦名:如何获得预制的过去)

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

第五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在人

第六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如戏

第七章 “补记”:社会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与伦理学 (亦名:如何做到谨慎又伪装下去)

第八章 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

文献述要

索引

译者后记

译者简介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