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散文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日本文学> 松尾芭蕉散文

松尾芭蕉散文

7.8

作者: [日] 松尾芭蕉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译者: 陈德文
出版年: 2008-09-01
页数: 217
定价: 2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6343688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松尾芭蕉[宽永二十一年(1644)—元禄七年(1694)],幼名金作、半七、藤七郎、忠右卫门。后改名甚七郎、宗房。俳号宗房、桃青、芭蕉。蕉门弟子在其编著中,敬称他为芭蕉翁或翁。别号钓月轩、泊船堂、天天轩、坐兴庵、栩栩斋、华桃园、风罗坊和芭蕉洞等。

芭蕉十三岁丧父。随后入藤堂家,随侍新七郎嗣子主计良忠。良忠长芭蕉两岁,习俳谐,号蝉吟,师事贞门俳人北村季吟,芭蕉亦随之学俳谐;同时,作为蝉吟的使者,数度赴京都拜访季吟,深得宠爱。宽文六年(1666)春,蝉吟殁,芭蕉返故里,所作发句、付旬散见于贞门撰集中。宽文十二年(1672),著三十番发句合《合贝》,奉纳于伊贺上野的大满宫。是年春,下江户(一说延宝二年,1674),居日本桥界隈。当时,正值谈林派俳谐全盛时期。芭蕉和谈林派人士交往甚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俳坛宗匠。然而,芭蕉虽属江户谈林,但比起锋芒峻厉的田代松意和杉木正友等人,讲究自制与协调,作风较为稳健。延宝末年至天和初年(1681前后),谈林俳谐渐次式微,过去热衷于此派的俳谐师们,纷纷暗中转向而寻求新路。

延宝八年(1680)冬,芭蕉蒙门人杉山杉风之好意,移居深川芭蕉庵。天和二年(1682),芭蕉庵遭火焚,遂流寓甲州,翌年归江户。其间,芭蕉逐渐将俳谐改造成一门崭新的艺术,创立了具有娴雅、枯淡、纤细、空灵风格的蕉风俳谐。他在天和三年(1683)出版的俳谐集《虚栗》的跋文中说“立志学习古人,亦即表达对新艺术的自信”。贞享元年(1684),作《野曝纪行》之旅,归途于名古屋出席俳谐之会,得《冬日》五“歌仙”(连歌俳谐的一种体式,每三十六句为一歌仙),此乃蕉风俳谐创作成果的一次检阅。此后,芭蕉于《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等旅行中,进一步奠定了蕉风俳谐的文学地位。元禄二年(1689),芭蕉的《奥州小道》之旅,可以说是蕉风俳谐的第二转换期。他倡导所谓“不易流行”之说,主张作风脱离观念、情调探究事物的本质,以咏叹人生为己任。其后出版的《旷野》、《猿蓑》等,更集中体现了蕉风俳谐的显著特色。元禄七年(1694),芭蕉赴西方旅途中,于大阪染病后,折回故乡伊贺上野,于当年十月十二日辞世。

作者简介:

松尾芭蕉[宽永二十一年(1644)—元禄七年(1694)],幼名金作、半七、藤七郎、忠右卫门。后改名甚七郎、宗房。俳号宗房、桃青、芭蕉。蕉门弟子在其编著中,敬称他为芭蕉翁或翁。别号钓月轩、泊船堂、天天轩、坐兴庵、栩栩斋、华桃园、风罗坊和芭蕉洞等。

芭蕉十三岁丧父。随后入藤堂家,随侍新七郎嗣子主计良忠。良忠长芭蕉两岁,习俳谐,号蝉吟,师事贞门俳人北村季吟,芭蕉亦随之学俳谐;同时,作为蝉吟的使者,数度赴京都拜访季吟,深得宠爱。宽文六年(1666)春,蝉吟殁,芭蕉返故里,所作发句、付旬散见于贞门撰集中。宽文十二年(1672),著三十番发句合《合贝》,奉纳于伊贺上野的大满宫。是年春,下江户(一说延宝二年,1674),居日本桥界隈。当时,正值谈林派俳谐全盛时期。芭蕉和谈林派人士交往甚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俳坛宗匠。然而,芭蕉虽属江户谈林,但比起锋芒峻厉的田代松意和杉木正友等人,讲究自制与协调,作风较为稳健。延宝末年至天和初年(1681前后),谈林俳谐渐次式微,过去热衷于此派的俳谐师们,纷纷暗中转向而寻求新路。

延宝八年(1680)冬,芭蕉蒙门人杉山杉风之好意,移居深川芭蕉庵。天和二年(1682),芭蕉庵遭火焚,遂流寓甲州,翌年归江户。其间,芭蕉逐渐将俳谐改造成一门崭新的艺术,创立了具有娴雅、枯淡、纤细、空灵风格的蕉风俳谐。他在天和三年(1683)出版的俳谐集《虚栗》的跋文中说“立志学习古人,亦即表达对新艺术的自信”。贞享元年(1684),作《野曝纪行》之旅,归途于名古屋出席俳谐之会,得《冬日》五“歌仙”(连歌俳谐的一种体式,每三十六句为一歌仙),此乃蕉风俳谐创作成果的一次检阅。此后,芭蕉于《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等旅行中,进一步奠定了蕉风俳谐的文学地位。元禄二年(1689),芭蕉的《奥州小道》之旅,可以说是蕉风俳谐的第二转换期。他倡导所谓“不易流行”之说,主张作风脱离观念、情调探究事物的本质,以咏叹人生为己任。其后出版的《旷野》、《猿蓑》等,更集中体现了蕉风俳谐的显著特色。元禄七年(1694),芭蕉赴西方旅途中,于大阪染病后,折回故乡伊贺上野,于当年十月十二日辞世。

目录:

送您一个完整的芭蕉——译者前言

纪行·日记编

野曝纪行

鹿岛纪行

笈之小文

更科纪行

奥州小道

嵯峨日记

俳文编

一 《合贝》序

二 《十八番合句》跋

三 《常盘屋合句》跋

四 《柴门》辞

五 《为我》辞

六 独寝草之户《芭蕉狂风》辞)

七 乞食翁(((橹声打波》辞)

八 雨笠

九 寒夜辞《橹声打波》辞)

十 糊笠

十一 夏野画赞 (《信马由缰》辞)

十二 《虚粟》跋

十三 歌仙赞 (《伊予之国松山……》)

十四 士峰赞 (《云雾》辞)

十五 《寝马》辞

十六 《兰之香屋》辞

十七 《种植茑萝》辞

十八 脱谷之音(《不知冬日》辞)

十九 竹林里(《棉弓》辞)

二十 《打砧》辞

二十一 《狂句朔风》辞

二十二 酒和梅(《初春》辞)

二十三 一枝轩(《世上》辞)

二十四 《牡丹分蕊》辞

二十五 《欲持团扇》辞

二十六 三名(《杯》辞)

二十七 垣穗梅(《访人未遇》辞)

二十八 《伊势纪行》跋

二十九 四山之瓢

三十 《初雪》辞

三十一 团雪

三十二 闲居之箴(《饮酒》辞)

三十三 《野曝纪行绘卷》跋

三十四 竹中梅(《归来》辞)

三十五 《蓑虫之说》跋

三十六 《续之原》合句跋

三十七 保美之里(((梅花山茶》辞)

三十八 示权七

三十九 拄杖坂落马(《拄杖》辞)

四十 岁暮(《故乡》辞)

四十一 掘泥炭冈(《泥炭》辞)

四十二 伊势参宫(《花木》辞)

四十三 伊贺新大佛之记

四十四 《犹见》辞

四十五 《落花飘飘》辞

四十六 翌桧(《翌桧》辞)

四十七 参拜高野

四十八 《夏访》辞

四十九 湖仙亭记(《此宅》辞)

五十 《留宿》句入画赞

五十一 十八楼记

五十二 鹣舟(《欢乐》辞)

五十三 更科姨舍月之辩

五十四 素堂亭十日菊

五十五 芭蕉庵十三夜

五十六 枯木杖(《枯木杖》辞)

五十七 糊斗笠

五十八 赠越人(《二人》辞)

五十九 深川八贫

六十 《阿罗野》序

六十一 《草户》辞

六十二 《负草》辞

六十三 对秋鸭主人宅之佳景

六十四 《啄木》辞

六十五 夏日杜鹃(《田麦》辞)

六十六 《横跨野原》辞

六十七 高久宿馆之杜鹃(《杜鹃》辞)

六十八 奥州插秧歌(《风流》辞)

六十九 轩之粟《栗下》辞)

七十 石河瀑布(《五月雨》辞)

七十一 染色石

七十二 武隈松(《樱谢》辞)

七十三 《笠岛》辞

七十四 松岛

七十五 天宥法印追悼文

七十六 银河序

七十七 《药栏》辞

七十八 《烈日炎炎》辞

七十九 温泉颂(《山中》辞)

八十 《寂寥》辞

八十一 在敦贺(桂下因家之花)

八十二 纸衾记

八十三 明智妻(《月光》辞)

八十四 少将尼(《少将尼》辞)

八十五 洒落堂记

八十六 贺重子

八十七 幻住庵记

八十八 《道之记》草稿

八十九 四条河原纳凉(《河风》辞)

九十 《其后……》(《夏草》辞)

九十一 云竹赞(《回首》辞)

九十二 乌之赋

九十三 卒塔婆小町赞

九十四 断杵

九十五 落柿舍记

九十六 朗月

九十七 成秀庭上松赞语

九十八 阿弥陀僧

九十九 《忘梅》序

一百 《捋稻谷》辞

一百零一 宿明照寺李由子处

一百零二 岛田的时雨

一百零三 雪中枯尾花

一百零四 龟子良才

一百零五 去家之辩

一百零六 移芭蕉辞

一百零七 桌之铭

一百零八 三圣图赞

一百零九 僧专吟饯别之辞

一百一十 别许六辞

一百一十一 送许六辞

一百一十二 吊初秋七日之雨星

一百一十三 闭关之说

一百一十四 悼松仓岚兰

一百一十五 东顺传

一百一十六 素堂菊园之游

一百一十七 送别嗒山(《武藏野》辞)

一百一十八 骸骨画赞(《闪电》辞)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