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香港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杂文> 等待香港

等待香港

7.4

作者: 林奕华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香港制造
出版年: 2009-9
页数: 305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等待香港
ISBN: 9787308068451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林奕华,当前游刃于剧场界与演艺圈间最炙手可热的香港舞台剧作家、导演。从1989年开始至今,林奕华在18年的时间里保持年年有新作,并先后推出了30余部话剧作品。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充盈着各式的鬼点子和创意奇才,而它们为他赢得了一个“鬼才”的美誉。

早在中学时期,他就与友人组成香港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八九年,林获歌德学院赞助赴乌波塔拜访编舞家皮娜•包什。同年在香港艺术中心筹划了第一届“同志电影节”,正式为本地的“同志文化”打开了与大众交流沟通的管道。

一九八三年应云门舞集之邀,随团到台北演出,对当时台湾正在发展的小剧场造成相当影响。一九九四年凭《红玫瑰白玫瑰》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在香港,林奕华的戏剧每每与天皇巨星联姻,不仅在舞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更为剧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刘德华推崇其为“意象丰富、灵巧多变、每个新作都叫人期待”。 留英期间,他曾回港为「达明一派」《我爱你演唱会》出任演出编排。他让刘若英演活了张爱玲的《半生缘》、让吴彦祖成功诠释《快乐王子》,在香港曾邀陈慧琳、雷颂德、许志安演出《行雷闪电》,梁咏琪演出《大娱乐家》,并由刘德华为主题曲题词。每一部作品都再创巨星事业新高峰。

1991年林奕华创建“非常林奕华”,并担任艺术总监。至今创作了超过四十出融合不同元素的舞台作品,亦曾筹办多项跨文化、跨地域、跨媒体活动,与来自中国、台湾、日本、德国、英国等地的团体及艺术家交流。创作源自生活,“非常林奕华”的作品一直从本土文化寻找灵感,通过与不同界别的艺术家合作,创作了多个带有浓厚本地色彩的剧目;从早期的《悲惨世界》、《男装帝女花》到近年的《东宫西宫》、《大娱乐家》、《水浒传》、《万世歌王》,在流行文化、青年文化、政治、娱乐、爱情等多样化的题材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剧场美学。

2007年5月,“非常林奕华”在第七届“相约北京”艺术节演出3场,9月再度与两庭院合作《西游记》演出8场。12月,林奕华将带着他的《包法利夫人们》来上海演出。“非常林奕华”已横跨两岸三地,成为独步华人世界的新剧场品牌。

林奕华亦致力于文化及教育工作,自1997年至今分别为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担任讲师。他还身兼香港《太阳报》、《Elle》、广州《南方都市报》及北京《新京报》等专栏作家,并主持香港电台《我爱你爱电视剧》、东亚卫视《现代启示录》等节目,“鬼才”之称亦指他对社会人世的独特视角与犀利笔伐。

作者简介:

林奕华,当前游刃于剧场界与演艺圈间最炙手可热的香港舞台剧作家、导演。从1989年开始至今,林奕华在18年的时间里保持年年有新作,并先后推出了30余部话剧作品。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充盈着各式的鬼点子和创意奇才,而它们为他赢得了一个“鬼才”的美誉。

早在中学时期,他就与友人组成香港前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八九年,林获歌德学院赞助赴乌波塔拜访编舞家皮娜•包什。同年在香港艺术中心筹划了第一届“同志电影节”,正式为本地的“同志文化”打开了与大众交流沟通的管道。

一九八三年应云门舞集之邀,随团到台北演出,对当时台湾正在发展的小剧场造成相当影响。一九九四年凭《红玫瑰白玫瑰》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在香港,林奕华的戏剧每每与天皇巨星联姻,不仅在舞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更为剧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刘德华推崇其为“意象丰富、灵巧多变、每个新作都叫人期待”。 留英期间,他曾回港为「达明一派」《我爱你演唱会》出任演出编排。他让刘若英演活了张爱玲的《半生缘》、让吴彦祖成功诠释《快乐王子》,在香港曾邀陈慧琳、雷颂德、许志安演出《行雷闪电》,梁咏琪演出《大娱乐家》,并由刘德华为主题曲题词。每一部作品都再创巨星事业新高峰。

1991年林奕华创建“非常林奕华”,并担任艺术总监。至今创作了超过四十出融合不同元素的舞台作品,亦曾筹办多项跨文化、跨地域、跨媒体活动,与来自中国、台湾、日本、德国、英国等地的团体及艺术家交流。创作源自生活,“非常林奕华”的作品一直从本土文化寻找灵感,通过与不同界别的艺术家合作,创作了多个带有浓厚本地色彩的剧目;从早期的《悲惨世界》、《男装帝女花》到近年的《东宫西宫》、《大娱乐家》、《水浒传》、《万世歌王》,在流行文化、青年文化、政治、娱乐、爱情等多样化的题材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剧场美学。

2007年5月,“非常林奕华”在第七届“相约北京”艺术节演出3场,9月再度与两庭院合作《西游记》演出8场。12月,林奕华将带着他的《包法利夫人们》来上海演出。“非常林奕华”已横跨两岸三地,成为独步华人世界的新剧场品牌。

林奕华亦致力于文化及教育工作,自1997年至今分别为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担任讲师。他还身兼香港《太阳报》、《Elle》、广州《南方都市报》及北京《新京报》等专栏作家,并主持香港电台《我爱你爱电视剧》、东亚卫视《现代启示录》等节目,“鬼才”之称亦指他对社会人世的独特视角与犀利笔伐。

目录:

代序 星空无奇遇Ⅰ 看上去很美 唯有业随身 忘了我是谁 小男人天堂 小聪明天下 英雄反英雄 历史交白卷 明星大过天 女人不是人 女人不可爱 香港大佬多 看上去很美 黄砖路 港产片 邵氏电影重来 ——老调重弹的男性想象 我看邵氏 永怀嘉禾Ⅱ 似是故人来 张看、看张 哥哥的星途 如果 和哥哥在柏林的日子 下一个张国荣几时出现? 谁爱梅艳芳 蝴蝶精·扫把精·camp精 被囚禁的精神领袖 记忆关海山 甘草白文彪 我们的沈殿霞Ⅲ 以前的月亮 以前的月亮 百变李香琴 香港有个何莉莉 李琳琳:更早的张曼玉 黄淑仪:最早的Gigi 晴天霹雳 奇女子狄娜 李司棋:亦正亦邪的头号花旦 芳芳的旋律 芳芳的幽默感 芳芳的联想 “野蛮”阿姐 当汪明荃变身婆 姜大卫 狄龙 性感石修 谭家明二三事 钟记梦露 发哥老矣,尚可恋爱否? 修炼郭富城 Who’safraid of郑裕玲 没有秘密的刘嘉玲 玛姬的故事 玛姬词典 ——关于游历、飘流与发现新大陆 林忆莲外传 忽而今夏Ⅳ 终极范特西 香港明星哪里来? 为什么香港需要明星? 因为甜所以淡 胶纸 是刘嘉玲,还是张曼玉? ——谁是香港最后的女明星 香港女艺人的昨天与今天 娱乐十年Ⅴ 如果·创意 给罗太写信 艺术教育inHongKong 迈克效应 妖男祭:罗文之死的启示 明星另一面 放潮流飞机! 吴霭仪 问候亦舒 黄碧云附录 张先生,你知道吗?

文章试读:中国大陆出品的电影是中国大陆电影,台湾电影是台湾电影,但香港电影却有另一式标签或招牌,叫港产片。 听起来比较通俗,也有人认为是没架子的称呼,八十年代在两岸三地确是人心所向。你不会不记得,当时中国电影界冒起了“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名字中,唯张艺谋的电影不会催眠——因为节奏明快,演员是明星。台湾一样有一时瑜亮的侯孝贤杨德昌,但他们拍的真是电影──如果“电影”总是使人想到艺术先于商业,尤其,当...

(查看全部试读)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