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近体源流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古典文学> 唐诗近体源流

唐诗近体源流

9.0

作者: 钱志熙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
页数: 368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1252482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有唐一代的近体诗为论述对象,并且探源溯流,将各体的发展都追溯到唐前时代,对唐诗体制的渊源流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全书论述唐代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四种体裁在各时期的发展情况,所论及近体诗作家之众、风格之富、体类之丰、作品之夥,是迄今为止有关唐诗艺术研究的著作所鲜见的,而谈诗析艺之中肯、到位,亦颇为难得,可作为唐诗鉴赏读本读。

作者简介:

钱志熙,1960年生于浙江乐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出版《魏晋诗歌艺术原论》《汉魏乐府艺术研究》等专著十余种,论文一百五十余篇,获各种科研、教学奖励十余项。

目录:

绪论

一、 语言与体裁对于诗歌研究的重要性

二、 唐诗的体裁系统

三、 唐诗体裁系统的两种优势

四、 唐诗古体与今体的冲突与互补

第一章 唐人五律研究

第一节 体制略论

一、 体制溯源

二、 从永明律体到五律定型

三、 五律的体裁特征

四、 明清及近人对唐五律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初唐诸家五律

一、 太宗君臣至上官仪等人:绮丽咏物,时见雅正

二、 王绩:体物为宗,兼缘情兴

三、 “四杰”:于体物缘情中初开唐律风骨

四、 陈子昂:提倡古调而不废新声

五、 “文章四友”、沈宋:格律已精,兴象已成

第三节 盛唐诸家五律

一、 盛唐先声:张说、张九龄、王湾、孙逖、张子容

二、 盛唐正宗:王维、孟浩然、祖咏、常建、刘眘虚

三、 高适、岑参:尚气与尚词

四、 李白:气清神逸

五、 杜甫:题材与风格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中唐前期诸家五律

一、 五言中坚:刘长卿、 韦应物

二、 钱起、郎士元的秀雅之格(附“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说)

三、 李端、卢纶、耿、戴叔伦、司空曙:大历诸子的感伤清兴之调

第五节 中唐后期诸家五律

一、 概述:相对于中唐前期的风格变化

二、 韩愈:豪健寓清隽;刘禹锡:不事追琢,深见气象

三、 元白:铺陈体物,图貌写气;张籍:元白派别调

第六节 晚唐诸家五律

一、 苦吟派:贾岛、姚合、周贺、喻凫、方干、李洞

二、 源出张籍的清省派:朱庆馀、章孝标、项斯、司空图

三、 盛唐余韵:张祜、马戴、许浑、顾非熊

四、 晚唐巨擘:温庭筠、李商隐(附韩偓、吴融、韦庄等)

五、 唐末诸家:崔涂、杜荀鹤、许棠、张乔、张蠙

第二章 唐人五绝研究

第一节 体制溯源

一、 绝句渊源及体性广论

二、 “绝句”名义之由来

三、 吴声与文人联绝体

第二节 初唐五绝

一、 太宗君臣:绮合为宗,时见宛转之调

二、 王绩、“四杰”等人:自然为宗,缘情致性,格韵渐高

第三节 盛唐五绝

一、 总论:扫除绮合,真质浑成

二、 盛唐诸名家、大家:张九龄、张说、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

三、 盛唐擅长乐府体五绝诸家:崔国辅、崔颢、李暇、郑虔

第四节 中唐五绝

一、 中唐前期诸家:钱起、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卢纶

二、 中唐后期诸家乐府体五绝:张祜、施肩吾、张仲素、王涯、令狐楚、徐凝、孟郊

三、 中唐后期诸家徒诗体五绝: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

第五节 晚唐五绝

一、 步武盛唐派:杜牧、李商隐、崔道融、钱珝

二、 乐府古今调派:刘驾、曹邺、聂夷中、李群玉、陈陶、韩偓

第三章 唐人七绝研究

第一节 初盛唐七绝

一、 风调未谐的初唐七绝:徐彦伯、宋之问、王勃、郭震等

二、 盛唐七绝风格的形成与诸名家 :张说、贺知章、王翰、王之涣、高适、岑参、贾 至等

三、 盛唐三大家:王昌龄、王维、李白

四、 盛唐变体大家:杜甫(附元结)

第二节 中唐前期七绝

一、 大历诸子通中有变:钱起、韩翃、张继、刘方平、戴叔伦

二、 步武盛唐:李益

三、 常境之工:戴叔伦、李涉、窦群、窦庠、窦巩

第三节 中唐后期七绝的百派并生

一、 盛唐之变:韩愈、孟郊、李贺

二、 新调争出:刘禹锡、柳宗元、张籍、王建、张祜、朱庆馀

三、 新易之体:白居易、元稹、徐凝、施肩吾

第四节 晚唐七绝

一、 杜牧:情兴为宗,不废绮丽

二、 李商隐:体兼常变,精思入妙

三、 艳丽派:温庭筠、段成式、李群玉、韩偓

四、 常调派:许浑、赵嘏、薛能、郑谷、韦庄、崔涂

五、 唐末变调之一:曹邺、陆龟蒙、皮日休

六、 唐末变调之二:杜荀鹤、曹松、陈陶、罗隐、罗邺

第四章 唐人七律研究

第一节 渊源与体制定型

一、 渊源

二、 体制定型

第二节 自初唐至盛唐初期的应制诸家:七律体制的初步奠定

第三节 盛唐名家七律风格的成熟:张说、崔颢、李白、祖咏、高适、崔曙等

第四节 王维、李颀、岑参对七律艺术发展的贡献(附张谓)

第五节 杜甫对七律艺术的巨大发展

附:杜甫《秋兴八首》的写作艺术

第六节 承变之际的中唐前期诸家七律

一、 前论:杜甫与中唐前期诸家艺术发展道路的不同

二、 刘长卿、李益:渊源于高适、李颀

三、 大历诸子钱起、皇甫冉、韩翃、卢纶:渊源于王维

第七节 中唐后期诸家七律的学杜与开拓

一、 韩愈、柳宗元:以文家笔法入律诗

二、 刘禹锡:豪健而中律

三、 白居易、元稹:发源杜律,诗境愈广,趋向浅俗

四、 中唐后期其他七律名家:李德裕、贾岛、张籍、王建、朱庆馀

第八节 晚唐三大家对七律艺术的发展

一、 李商隐:沉博绝丽

二、 杜牧:清新豪俊

三、 温庭筠:沉着冷隽

第九节 晚唐各名家七律

一、 许浑、赵嘏

二、 李郢、李群玉、薛逢、薛能

第十节 唐末五代七律名家

一、 郑谷、崔涂

二、 唐彦谦、韩偓

三、 吴融、韦庄、秦韬玉

四、 李山甫、罗隐、杜荀鹤

参考书目

后记

文章试读:...

(查看全部试读)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