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美的一天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幻> 这完美的一天

这完美的一天

7.8

作者: [美] 艾拉·莱文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is Perfect Day
译者: 吴建国
出版年: 2012-3
页数: 464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020089789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艾拉•莱文(Ira Levin,1929~2007),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毕业于纽约大学,曾在美军通讯部队服役。出道作《死前之吻》(A Kiss Before Dying)获得成功后,曾改行编写舞台剧。1967年根据妻子怀孕经验写成《失婴记》(Rosemary’s Baby),被波兰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搬上银幕,带给美国文坛与好莱坞影业难以抹灭的影响。1976年的惊世之作《巴西来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提前预告了世纪末崛起的高科技基因工程,兼具科幻与间谍两种类型小说特色。1980年以《死亡陷阱》(Death Trap)拿下“美国最佳剧作奖”。1997年出版《失婴记续集》(Son of Rosemary)后宣告封笔。莱文一生作品不多,除了9部剧作之外,他只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然而每一部小说都脍炙人口,一经出版便名列美国畅销书榜首,并被改编、拍摄成了电影或电视剧。他曾数次荣获埃德加•爱伦•坡小说奖和其他文学大奖,为当今美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2003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授予他“推理大师奖”,是对其毕生创作经历的充分肯定。惊悚小说之王史蒂芬•金对莱文有超高肯定:“他是技艺超群的瑞士制表巨匠,我们这些人看来像打工的三流货。”2007年11月12日,莱文因心脏病病逝于曼哈顿自家公寓,享年78岁。

《这完美的一天》创作于1970年,小说通过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精神世界却是一片荒芜的社会画卷,深刻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乌托邦”理想产生的幻灭感和悲观情绪,堪与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四大反乌托邦小说。

作者简介:

艾拉•莱文(Ira Levin,1929~2007),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毕业于纽约大学,曾在美军通讯部队服役。出道作《死前之吻》(A Kiss Before Dying)获得成功后,曾改行编写舞台剧。1967年根据妻子怀孕经验写成《失婴记》(Rosemary’s Baby),被波兰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搬上银幕,带给美国文坛与好莱坞影业难以抹灭的影响。1976年的惊世之作《巴西来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提前预告了世纪末崛起的高科技基因工程,兼具科幻与间谍两种类型小说特色。1980年以《死亡陷阱》(Death Trap)拿下“美国最佳剧作奖”。1997年出版《失婴记续集》(Son of Rosemary)后宣告封笔。莱文一生作品不多,除了9部剧作之外,他只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然而每一部小说都脍炙人口,一经出版便名列美国畅销书榜首,并被改编、拍摄成了电影或电视剧。他曾数次荣获埃德加•爱伦•坡小说奖和其他文学大奖,为当今美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2003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授予他“推理大师奖”,是对其毕生创作经历的充分肯定。惊悚小说之王史蒂芬•金对莱文有超高肯定:“他是技艺超群的瑞士制表巨匠,我们这些人看来像打工的三流货。”2007年11月12日,莱文因心脏病病逝于曼哈顿自家公寓,享年78岁。

《这完美的一天》创作于1970年,小说通过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精神世界却是一片荒芜的社会画卷,深刻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乌托邦”理想产生的幻灭感和悲观情绪,堪与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四大反乌托邦小说。

目录:

第一部 成长第二部 觉醒第三部 逃离第四部 反击

文章试读: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那个孩子,一个大约六岁的小男孩,说,“他们得不到治疗吗?” 年龄稍大些的那个男孩一脸不屑地望了望他。“连手镯也没有?”他说。“住在山洞里?” “可是,他们怎么得病的呢?”那个六岁的儿童问。“他们可以先治好病,然后再逃走啊,这样不行吗?” “治疗嘛,”年龄稍大的男孩说,“也不一定就有效果。” 那六龄童惊讶地望着他。“治疗是有效果的,”他说。 “没有就没有。” “我的天呐...

(查看全部试读)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