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革命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社会学> 国家与社会革命

国家与社会革命

8.4

作者: [美] 西达·斯考切波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副标题: 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译者: 何俊志  |  王学东
出版年: 2007-3
页数: 389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067745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为了解释法国、俄国、和中国旧制度的导向革命性政治危机的内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国家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国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解释革命的后果时,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反革命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她强调的是国家权力被用来改造社会的方式。在社会革命转型的模式方面,法国、俄国和中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案例。对那些把法国革命当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把俄国革命基本上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家而言,作者的这种观点必然会引出激烈的争论。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第一节 结构性视角

第二节 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第三节 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第四节 比较历史方法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第一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

第二章 危机中的旧制度国家

第一节 旧制度法国:波旁绝对主义的矛盾

第二节 清帝国:从天朝帝国到帝制垮台

第三节 帝制俄国:一个落后的大国

第四节 作为反例的日本与普鲁士

第三章 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期间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

第二节 村社革命:俄国农民的激进主义

第三节 两个反例:没有农民造的英国和德国革命

第四节 中国农的软弱与士绅的脆弱

第二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第四章 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

第一节 政治领导集团

第二节 革命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章 法国“现代国家大厦”的诞生

第一节 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1789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三节 战争、雅各宾派与拿破仑

第四节 新制度

第六章 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出现

第一节 1917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布尔什维克为掌权而斗争

第三节 斯大林主义者“自上而下的革命”

第四节 新制度

第七章 中国大众动员型政党国家的兴起

第一节 1911年之后的社会革命形势

第二节 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党的盛衰

第三节 共产党与农民

第四节 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本书表格与图形

表格

地图

作者简介:

斯考切波,女,1947年5月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1969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先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出版过《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现代世界中的革命》、《保护士兵与母亲》等专著。曾任美国社会科学史协会主席(1996年)、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2001-2003年)、现为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政府与社会学系教授。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

第一节 结构性视角

第二节 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第三节 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第四节 比较历史方法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第一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

第二章 危机中的旧制度国家

第一节 旧制度法国:波旁绝对主义的矛盾

第二节 清帝国:从天朝帝国到帝制垮台

第三节 帝制俄国:一个落后的大国

第四节 作为反例的日本与普鲁士

第三章 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期间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

第二节 村社革命:俄国农民的激进主义

第三节 两个反例:没有农民造的英国和德国革命

第四节 中国农的软弱与士绅的脆弱

第二部分 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

第四章 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

第一节 政治领导集团

第二节 革命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章 法国“现代国家大厦”的诞生

第一节 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1789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三节 战争、雅各宾派与拿破仑

第四节 新制度

第六章 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出现

第一节 1917年社会革命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布尔什维克为掌权而斗争

第三节 斯大林主义者“自上而下的革命”

第四节 新制度

第七章 中国大众动员型政党国家的兴起

第一节 1911年之后的社会革命形势

第二节 以城市为基础的国民党的盛衰

第三节 共产党与农民

第四节 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本书表格与图形

表格

地图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