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社会学>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8.4

作者: 徐贲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
出版年: 2009-3
页数: 429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802256187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你在意你周围的公共文化吗?怎样的公共文化才能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公民们应该如何在民族国家内的公共生活中维护人类的共同尊严?

本书以公共文化为文化批评的具体对象,通过全球化和民族认同的一些议题,来关注公共文化的核心问题——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不仅涉及直接可见的生活现象,更触及背后的制度分析和批判。

20世纪人类经验承载了太多的蔑视和无尊严。

我们看到,隐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凶残和野蛮可以多么轻易地把人的无尊严确立为一种当然的生活方式。阶级的、民族的、政治差异的互相敌视和酷烈斗争、暴力残害和制度性压迫、以消除某种人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法则,这些都在蔑视和嘲笑人类的完整存在。在人种的、民族的、阶级的或政治集团的强者眼里,自然和历史是不同情弱者的,弱者必须灭亡。他们的结论是,人类不可能以共同的完整存在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人类必须以虚无和绝望来接受道德地狱的未来。

全球正义拒绝这样的结论。即使在地狱之门打开之后, 全球正义也还是要坚持重申人类的整体性和人类的共同尊严。

目录

前言

绪论:从公共生活看全球正义和公民群体认同

第一部分 全球化和全球正义

第一章 全球化、现代性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

第三章 全球化中的市场和民主

第四章 全球化中的国家合法性和公民权利

第二部分 社会正义和国族认同

第一章 正义和社会之善

第二章 分配正义和群体认同

第三章 从惩罚到权利的法律正义

第四章 正义、非正义战争和群体认同分歧

第三部分 全球化中的公众和公共生活

第一章 传媒公众和公共事件参与

第二章 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

第三章 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

第四章 保护弱者、道德习俗和公共生活

第五章 正派社会和学习认同

第四部分 全球化中的群体生活和公民社会

第一章 博物馆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第三章 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第五章 全球化、公民国家和全球治理

作者简介:

徐贲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另著有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目录:

前言

绪论:从公共生活看全球正义和公民群体认同

第一部分 全球化和全球正义

第一章 全球化、现代性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

第三章 全球化中的市场和民主

第四章 全球化中的国家合法性和公民权利

第二部分 社会正义和国族认同

第一章 正义和社会之善

第二章 分配正义和群体认同

第三章 从惩罚到权利的法律正义

第四章 正义、非正义战争和群体认同分歧

第三部分 全球化中的公众和公共生活

第一章 传媒公众和公共事件参与

第二章 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

第三章 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

第四章 保护弱者、道德习俗和公共生活

第五章 正派社会和学习认同

第四部分 全球化中的群体生活和公民社会

第一章 博物馆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第三章 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第五章 全球化、公民国家和全球治理

文章试读:绪论:从公共生活看全球正义和公民群体认同 如果我们把群体认同当作一种人际联系形式,而不只是个人心理感情,那么我们看全球化对当今中国群体认同的影响,便主要是看全球化对中国当今公共生活的影响。正如阿伦特(Hannah Arendt)所说,公共生活的特征是,“在那里出现的每一件事都是每一个人能见能闻的。”〔注1〕在公共生活中,别人必须可以从我的言行中看到我认同什么,看重什么,要求什么,追求什么理想和价值...

(查看全部试读)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