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极境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艺术> 音乐的极境

音乐的极境

7.6

作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 Music at the Limits
副标题: 萨义德音乐评论集
译者: 彭淮栋  |  Edward W·Said
出版年: 2012-6
页数: 343
定价: 2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9952031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音乐的极境》是萨义德论乐横跨三个十年的第一本文集,他讨论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在过程中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连带发挥他古典钢琴家的素养,对古典音乐和歌剧提供丰富而且不时出人意表的评价。

全书以清新的角度赏析经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题为人冷落的当代作曲家作品。萨义德批评纽约大都会过于保守,也惋惜帕瓦罗蒂有超级巨星之誉,却“将歌剧演出的智慧贬到最低,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瓦格纳的问题,音乐节愈来愈浮滥的令人忧心趋势,以及马尔孔•X生平为主题的歌剧,音乐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钢琴家古尔德,及莫扎特、巴赫、理查•施特劳斯等名家的作品。

萨义德以内行人的造诣,权威的身份,书写精辟犀利的批判。他在音乐里看出文学与历史理念的反映,并密切观察其构成和创造的潜力。《音乐的极境》情文并茂,处处发人深省,呈现萨义德思想事业的一个重要层面,进一步证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勇于突破的学者之一,他实至名归。

专业评论

此书让我们深入了解萨义德作为乐评家的心路历程。他渊博的音乐知识,以及深厚的音乐与政治信念,在全书流露无余。萨义德笔锋充满挑战性,机趣洋溢,饱学睿智,为我们这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家提供既令人手不释卷,又充满批判性的写照。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音乐学者Lydia Goher

萨义德冷眼热心,运用他多才多艺的学养讨论他拥有深厚理解的音乐。他以此为主轴,优游社会、历史、文学、哲学、政治思考之间,穿针引线,创构一个宏大、统一、充满慧见的整体。萨义德文笔清晰、热情,斯人已杳,但全书字里行间回响的气势和活力,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钢琴家 鲁普

在这本精彩层出的文集里,萨义德贯注他的才智与精纯的音乐感性,探讨林林总总的专题,构成这位入世、热情批评家境界深广的音乐沉思。拜读萨义德的辞采和雄辩,再度令人想起我们痛失一位如此杰出的乐评家。

——朱莉亚音乐学院 索罗门

这本书里,一位造诣精熟的音乐家兼文化理论家与巴赫到贝多芬、瓦格纳到布列兹、布伦德尔到巴伦波伊姆、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劳斯的所有大师互动,放出令人眼亮的交会光芒。钢琴家古尔德的身影也笼罩全书许多篇幅。萨义德怀着精博的音乐知识和修养,以开放的心灵、开放的眼睛、开放的耳朵探触音乐所有层面,无论是现场、录音、谈论或著述,并搭起桥梁,将音乐连接于其他艺术,以及人生的政治和伦理层次。

——多伦多大学 琳达赫岑

这本书里的文章,其洗炼有劲、敏锐洞察,以及思想力量,令读者想起萧伯纳的乐评。全书涵盖萨义德二十年人生,体现他对音乐演出与音乐史连贯、逼人深思的观点。

——斯坦福大学 林登柏格

富于深思的书籍,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在此文集中,萨义德表现了更多非正式的个人风格,写作特点是巨大的热情,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洞见,这不论在撰写任何主题的作家中都是极少见的。

——《经济学人》

萨义德是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乐评家,在《The Nation》超过二十年的音乐评论专栏,结合了惊人的广度和具有感染力的热情。

——《每日电讯报》

强烈推荐这部由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敏锐的音乐评论家所写的文集。

——《图书馆期刊》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萨义德,1935年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接受过英式教育,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与比较文学系教授,担任The Nation杂志乐评,著作等身,包括《乡关何处》(又译《格格不入》)、《文化与帝国主义》、《东方主义》。他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包括《康拉德与自传小说》、《人文主义与民主的批评》、《开始:意图与方法》、《音乐的阐释》及《并行与吊诡》。2003年逝于纽约。

译者简介

彭淮栋,1953年生。译有《后殖民理论》(Bart Moore-Gilbert)、《意义》(博蓝尼)、《俄国思想家》(以撒•柏林)、《自由主义之后》(华勒斯坦)、《西方政治思想史》(麦克里兰)、《乡关何处》(萨义德)、《现实意义》(以撒•柏林)、《贝多芬:阿多诺的音乐哲学》(阿多诺)、《美的历史》和《丑的历史》(艾可)等书。

目录:

前言:巴伦波伊姆

序:玛丽安·萨义德致谢

第一部 1980年代1-古尔德的对位法慧见2-追忆钢琴家的台风和艺术3-威风凛凛(论音乐节)4-论理查·施特劳斯5-《女武神》、《阿依达》、《X》6-音乐与女性主义7-万人迷大师(评《了解托斯卡尼尼》)8-演奏家:人到中年9-维也纳爱乐:全套贝多芬交响曲和协奏曲10-《塞维利亚理发师》、《唐乔万尼》11-古尔德在大都会博物馆12-裘利斯·恺撒13-《蓝胡子的城堡》、《期待》14-切利比达克15-彼得·塞拉斯的莫扎特16-席夫在卡内基

第二部 1990年代17-理查·施特劳斯18-瓦格纳和大都会的《指环》19-歌剧的制作(《玫瑰骑士》、《死屋》、《浮士德博士》)20-风格与无风格(《埃莱克特拉》、《塞米拉米德》、《卡佳·卡芭诺娃》)21-布伦德尔:乐语(评布伦德尔新著《音乐的探寻:文章、演说、访谈、追想》)22-《死城》、《费德里奥》、《克林霍夫之死》23-风格的不确定性(《凡尔赛的幽灵》、《士兵》)24-音乐的回顾25-巴德音乐节26-对瓦格纳不忠实之必要27-音乐和指挥的姿势(论索尔蒂)28-《特洛伊人》29-儿戏(评所罗门《莫扎特传》)30-《古尔德的三十二个极短篇》31-巴赫的天才,舒曼的怪癖,肖邦的无情,罗森的天资(评罗森的《浪漫主义世代》)32-为什么要听布列兹?33-欣德米特与莫扎特34-评麦可·坦纳新著《瓦格纳》35-那张椅子里的古尔德(评欧斯华《古尔德和天才的悲剧》)36-谈《费德里奥》37-音乐与场面(《灰姑娘》、《浪子的历程》)38-评戈特菲德·瓦格纳的《不与狼同嗥的人:瓦格纳的遗泽——一本自传》39-给大众的巴赫

第三部 2000年以后40-巴伦波伊姆(跨文化连结)41-古尔德,作为知识分子的炫技家42-抗怀宇宙(评沃尔夫《巴赫:博学的音乐家》)43-巴伦波伊姆和瓦格纳禁忌44-不合时宜的沉思(评所罗门的《晚期贝多芬》)

附录:巴赫/贝多芬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