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建构实验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建筑> 南大建构实验

南大建构实验

7.8

作者: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4-5-1
页数: 108页
定价: 38.00元
装帧: 软装16开
ISBN: 9787888500655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前言

建构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尽管建构文化(Tectonlc Culture)在欧洲大陆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尽管中国悠久的建筑文化历史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作为一种当代建筑理论的视角和框架,中国建筑界对之了解还只是近两年的事情。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为建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引介已经做了一些基本的工作,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然而,在广大青年建筑师热衷谈论建构的言论之同时,对于倡导这种理论框架的意义并未得到足够清楚的认识。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当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处处可见难以令人满意的现象:理论上多年来以廉价的各种"主义"、"风格"作为创作的标签;屈从于经济决定论的建筑商业化倾向;作为政治附庸式的文化象征主义:或呈现为消费主义社会操控之下的批量性生产。这些都促成了当代中国在建筑工业的高速发展的同时,而作为文明象征的建筑创作质量低下这样的尴尬局面。这种负面的因素长期以来就已存在于国际建筑发展之中。弗兰普顿(K.Frempton)的"抵抗建筑学"(The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和建筑的"后卫性"(Arriere-Garde)就是针对于此的。然而,这种现象在中国也许是最具代表性的。对于建构的倡导,正是源自于对这种不利状况的"抵抗"。对于建构的倡导,也是对中国建筑文化重新认识与评价的需要:与世界上其他非欧洲文明一样,以建构文化理论来诠释中国建筑的深厚文化积淀,能够让我们突破对中国历史建筑的"风格"标签式的禁锢:能够让我们摆脱今天的建筑创作中仅以"文化象征"、"符号"来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困境。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也是"建构学"与"批判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的内在必然联系,在经济"全球化"不可抗拒的同时,文化"地域性"必然受到重视,而"建构学"的理论框架必然将有利于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再创造。对于中国来说,这一命题就成为以特定的地域做法来体现国际原则这样的新时代中国建筑文化的需要。倡导"建构"理论,并不意味要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告知人们何为"建构"意义的建筑或何为"非建构"意义的建筑。事实上所有的建筑都应该是"建构"的,"建造的诗篇"或"诗意的建造"(Poetlcs of Construction)原本已可涵盖建筑学的外延。这意味着在"建构"的主题之下,建筑师们依然拥有充分的自由度来诠释各自对建筑的理解。倡导"建构"的意义是在于反对仅从表面形式上判断建筑,在于提供人们一种视角来看待建筑。在这种视角里,建筑本质因素的审美价值被强化:建筑的材料、构造、结构方式、建造过程都应成为建筑表现的主题,也应成为建筑审美的价值取向。"建构"可以被理解为自"现代建筑"发生以来全球建筑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趋势,对全球各不同文化的建筑遗产之重新审视和评价又必将进一步加强"建构"的文化意义。因此,我们坚信,对"建构理论"的倡导不是少数人的"好事之作",而是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过程中的必然。

赵辰

2004年4月

目录:

介绍建构实验在南大 4

课程之一,木构之高者 5

讲座与工作室

阶段一,材料的认识--纤维质与线性 6

阶段二,木构造研究--"六木同根" 8

阶段三,基本结构单元体--木框架 11

阶段四,木构的高度实现--侗族鼓楼 16

心得

主题之一:从误差到误差的度 27

主题之二:从构件到系统 30

课程之二,构件与跨度 33

阶段一,案例研究 34

阶段二.材料的构造/结构单元研究 42

阶段三,实现跨度的模拟研究 47

课程之三,建造本能与设计 57

阶段一,自主搭建 58

阶段二,典例分析 60

阶段三,阅读比较 64

阶段四,设计练习 66

建造实验 78

课程之四,2.4的建构 81

阶段一,材料体验 82

阶段二,材料调研 84

阶段三,个例分析 86

阶段四,设计实践 88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