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中下)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历史>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中下)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中下)

7.7

作者: 孙皓晖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世纪文景
副标题: 国家开端;文明爆炸;统一文明
出版年: 2012-1
页数: 852
定价: 11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103542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长篇史诗性力作《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最新史论作品。作者从中国为何文明意识苍白,为何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权的问题意识出发,经十数年研究思索,在创作《大秦帝国》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集结为三卷本《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与一卷本《中国文明正源新论》。《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首次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书写中国前3000文明史,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五大生存经验。作者直面争议,推崇法家,批判儒家文化霸权,认为儒家独尊之后的中国文明失去了此前创造力,明确指出:中国文明的强大与不朽,不在变形的末端,而在雄厚的原生时代。

作者简介:

☆ 孙皓晖,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陕西三原。

☆ 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

☆ 1993—1997年,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4万字。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累计销售已达14万套,并被拍摄成了电视连续剧。

☆ 2011年,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 2011年,获茅盾文学奖提名。

☆ 最新著作为《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中下)、《中国文明正源新论》。

☆ 后续著作为上海世纪版《大秦帝国》(6部11卷)、《世界拥有这样的中国》

目录:

总目录

总序 文明历史的叩问 1

第一编 远古文明与近古文明 19

第二编 早期国家文明 63

第三编 新文明酝酿时代 141

第四编 新文明爆炸时代 309

第五编 秦帝国时代 563

结语 前三千年文明历史之反刍 797

跋 微木填沧海 821

上部目录

[总序]文明历史的叩问 1

我们这个历史如此悠久的国家,为什么始终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体系?国家文明话语权的确立,是实现民族复兴与文明跨越的必备历史条件。

□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第一编]远古文明与近古文明

中国早期文明的坚实起点,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件,大体都在这一时代被创造出来了。

聚合基因:神话时代与传说时代

1中国神话思维的爆发性特质 21

2远古传说时代的人神特质 25

3近古传说时代的人类生存状况 29

4近古时代的英雄战争 35

5黄帝大联盟权力:中国政治文明雏形 38

□中国文明在产生之初就与众不同

□伏羲氏、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是中国远古四大圣雄

□黄帝大联盟权力的建立,是中国民族统一意识的最早体现

□黄帝时代是近古之世的器物发明高潮期

百年治水:走出洪荒时代

1关于中国洪水时代的真实性 43

2大洪水初期的经验式应战 45

3舜帝新政:第三度迎战大洪水 51

4大禹治水:近古社会走出了洪水劫难 53

5大禹治水奠定了国家文明根基 59

□百年大洪水是近古中国社会的真实历史

□惊人的历史密码:夏、商、周、秦四大族群共同参与治水

[第二编 ]早期国家文明

夏、商、周在中国原生文明史上独具一格。我们的商战传统,我们的文字结构,我们的兼容理念,我们的工艺传统,我们自由奔放的开拓精神,处处渗透着那个时代澎湃的热血。

夏:国家文明的开端——早期邦联制

1大禹后期社会的新冲突 65

2大禹后期创建的威权政治 70

3夏启政变:趋向国家时代的第一次跨越 74

4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6

5血统传承制的确立与早期君主制 78

6夏启时期正式迈入国家时代 80

□大禹死后的权力大变局:从“公天下”到“私天下”

□ 夏人是中国文明第一次历史性跨越的真正推手

□ 夏人开创了极具和谐性的农耕文明形态

商:成熟的邦联制国家

1治水建功:商人的早期生存史 83

2商人族群多迁徙的历史奥秘 85

3商旅经济是商人族群的伟大发明 88

4商人族群多种经济活动兼容并存 91

5商汤革命:鸣条灭夏之战 92

6成熟邦联:商汤创建的国家文明 96

7商汤王国创建的早期法制体系 99

8殷商时代社会精神的奔放与厚重 100

□ 商代之法,开创了后世成文法的先河

□ 殷商时期大政治家的出现频率居夏商周三代之冠

□ 商人的综合经济活动方式:渔、猎、农、牧四大领域交融并进

西周:礼治社会——精密的联邦制国家

1周人的早期农耕生存史 105

2周人与商王国的历史对抗 110

3牧野灭商的战争方式 116

4短暂邦联:周室王权的初建 119

5殷商复辟危机与周公摄政 121

6周公的大规模东征战争 124

7周公创建联邦制王权国家 128

8周公主持创建礼治文明 130

9周公主持创建系统化的国家官制 133

10周公主持创建的宗法制 136

□周人安土重迁的单一农耕文明传统

□周人政治文明的成熟:王权君统高于族权宗统

□周代贵族阶层生活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

[第三编 ] 新文明酝酿时代

春秋争霸,新势力崛起,国家权力重新整合。当时的中国文明,以整个人类前所未有的精神力度步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代,这就是大国蜕变。

周文明的衰落

1周人生活方式的基本风貌 143

2礼治文明的早衰 146

3礼治文明早衰的历史奥秘 147

4西周礼治文明的崩溃 153

5周宣王挽救礼治文明的努力 156

6历史折光:关于西周灭亡的神秘预判 159

7镐京事变:周文明的历史灾难 161

□周文明崇拜情结的历史根源

□礼治文明的三大先天缺陷

□关于西周灭亡的神秘预判——天意乎?

礼治冰河的解冻

1镐京政变战争的后续演变 165

2秦人族群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171

3春秋发端期的生产力水平 177

4社会生活的求变潮流 181

5农耕经济的求变潮流 184

6工商业的求变潮流 187

7法律状况的求变潮流 190

8政治文明的求变潮流 196

□“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大结局

□镐京事变使秦人重登历史舞台

□革新求变精神与王道理念的激烈碰撞

小国争霸: 政治变革之发端

1春秋政治变革的历史阶段 203

2东周王权的无为状态 204

3周王权沦落的历史奥秘 207

4小诸侯的霸权争夺 211

5大诸侯国的实力扩张 216

6大国争霸之前的华夏格局 220

□东周中央王室的自动沦陷,是空前绝后的个例

□小诸侯争霸对王权的叛逆性强过后来的大国争霸

□戎狄四面侵扰:华夏文明第一次真正的存亡危机

大国霸业文明: 政治变革之深化

1齐桓公与管仲登临历史舞台 223

2管仲全面“修齐” 227

3齐国霸业 233

4晋国霸业 239

5秦国霸业 241

6楚国霸业 243

7吴国霸业 249

8越国霸业 250

□ 齐桓公任用管仲是阳光政治的典型

□ 秦国是春秋时期抵御野蛮文明入侵的最主要力量之一

□ 弭兵反战思潮是中国原生文明最可贵的遗产之一

□ 楚、吴、越整合南方蛮夷族群融入华夏文明的历史功绩

大国蜕变与阵痛效应

1大国蜕变的历史趋势 253

2齐国蜕变:田氏势力的崛起 254

3晋国蜕变:韩赵魏三家崛起 258

4楚燕秦阵痛效应:三大国进入战国序列 264

5郑国:中小诸侯国的阵痛效应一 270

6鲁国:中小诸侯国的阵痛效应二 278

7宋卫:中小诸侯国的阵痛效应三 290

□ 惠民政策与新兴势力的崛起

□ 就人口结构而言,楚国最复杂,秦国最简单

□ 孔子保守主义政治的失败

□ 国家政权更迭的历史道路,除了“汤武革命”的暴力置换方式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式?

两大时代的过渡

1春秋末期华夏文明圈的大格局 293

2周室王权的全面空洞化 296

3华夏文明圈与周边落后文明的交错态势 298

4过渡形态的时期确定 299

5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社会精神 300

6过渡时期形成的普遍的尚武精神 304

□ 七国崛起,主导天下

□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大争之世,多事之时

□ 春秋战国的君臣多是文武两通的杰出人才,很少有没上过战场的

中部目录

[第四编]新文明爆炸时代

战国时代是一个文明大爆炸时代,诸子百家、商旅贸易、技术创新……我们今天赖以前进的统一文明框架,我们熟悉的社会生存方式的基本传统,我们最主要价值观体系的历史根基,都产生于战国时代。

战国社会鸟瞰

1 战国时代的文明史地位 311

2 总图景:战国时代的四大阶段 312

3 冶铁工业:战国时代的生产力跃升 316

4 铁器应用的普及 321

5 农业水利的发展 328

□ 魏、楚变法之后,求变图存是当时强大的社会思潮

□ 合纵连横的邦交对抗,是战国时期国家对抗的基本方式

□ 六国合纵是最早的国家共同体;《战国策》是多极力量抗衡的百科全书

魏国李悝变法

1 三晋集团强势崛起 332

2 政策并进:战国初期的大国新战争 335

3 变法直接动因:魏氏大国战争的失败 337

4 魏文侯李悝变法 339

5 变法后魏国之大举扩张 348

6 魏国变法的连锁激发效应 350

□ 三晋集团强势崛起,同一阵线中不同集团的竞争是文明发展史上最大常数之一

□ 魏、赵、韩三国“互不开战,各自对外”的行动原则具有区域性国家集团特点

□ 法家主导战国变法潮流的历史走向;而儒家主张全面复古,不受新势力欢迎

楚国吴起变法

1 吴起入楚之前的生命坎坷 354

2 吴起入楚力行变法 362

3 吴起变法的当时成效 367

4 贵族复仇吴起惨死 368

□ 吴起变法瞄准了最要害的封地分治问题

□ 吴起变法经历的曲折,是战国改革派与保守势力惨烈交锋的缩影

韩国申不害变法

1 韩国变法史料辨析 373

2 申不害早期档案 375

3 申不害术治体系的根基 376

4 术治理论在政治实践中的变形 381

5 申不害的韩国变法 387

6 申不害变法在大国战争中流产 388

□ 商鞅的法治理念与术治派深刻对峙:个人行为是否以法律为准则,是国家或治或乱的根本界限

□ 韩国战时变法的悲剧:术治之下的阴谋化政治导致国家灾难

齐威王驺忌变法

1 田氏齐国的治国理念 393

2 齐威王田因齐的人才理念 395

3 整肃吏治:齐威王驺忌变法 397

□ 齐威王以重视人才闻名,可是齐国人才被任用为政的却很少,齐国的大政治家也极少发挥主导作用

□ 一直停留于局部变革的水平、变法始终具有人治色彩,是齐国变法的历史缺陷

秦国商鞅变法

1 秦国变法大出天下意料 401

2 秦国在战国初期的内乱穷弱 402

3 秦孝公集团力挽危局 409

4 商鞅第一次深度变法 414

5 商鞅第二次深度变法 420

6 秦孝公在秦国变法中的历史地位 429

7 商鞅命运的历史大悲剧 432

□ 求贤令彰显秦国强国之决心,也是强国者必要之选

□ 秦国变法出乎意料。大国对峙的夹缝,变成了敌对国家崛起的历史机遇

□ 大政在野不在朝。商鞅变法一开始就确立了“法以爱民”的方针

赵国武灵王变法

1 赵国的内忧外患空前加剧 441

2 赵国高层的变法大论战 444

3 军制改革:赵国变法的核心点 447

4 赵国军事改革大见成效 449

5 赵武灵王末期的政治大悲剧 451

6 后期赵国依旧强大的原因 454

□ 赵雍的政治幼稚病直接导致了他的灭亡

□ 赵雍死后赵国依然强大。社会深层利益合理化的全面变革,其本身的生命力是战胜历史倒退力量的最坚实根基

燕国乐毅变法

1 变法序幕:燕国的深重灾难 457

2 变法前奏:燕昭王发愤强燕 459

3 乐毅在燕国推行变法 461

4 铁血幻想:乐毅的灭齐之战 463

□ 燕昭王的变法说明,举凡弱国振兴,无不伴随着洗刷既往耻辱的强烈渴望

□ 燕国灭齐打破了山东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格局,形成六大战国联手对齐作战

□ 燕昭王为变法积极求贤,为郭隗筑黄金台。黄金台的天下效应,与此前秦孝公的求贤令,几乎是等同的

战争文明之巅峰

1 战争文明的历史内涵 467

2 战国:人类古典战争水准的最高峰 469

3 战争文明的历史巅峰 488

□ 战国时代十四次大会战,五大系统兵器装备,战争方式大进展,几百部兵学著作——战国时代的战争文明,是整个人类古典社会的最高峰

原典思想大爆炸

1 战国思想大潮的总体气象 491

2 春秋战国原典理论的多元化大体系 494

3 原典思想大体系是我们的文明根基 502

4 春秋战国原典思想大系的历史特征 504

5 百家同构:华夏文明的多元均衡特质 507

□ 战国时代涌现了四百余思想家与实业学问家,原典著作一千卷上下。战国原典思想大爆炸的特质在于创造性

□ 百家同构,百家争鸣。文明体系的内在均衡性,决定了民族文明的强大生命力秦国政治危机

1 战国末期的华夏世界格局 511

2 秦国进入低谷的多维透视 513

3 秦昭王艰难立储:低谷第一次政治危机 517

4 太子嬴柱立嫡:低谷第二次政治危机 520

5 孝文王早逝:低谷第三次政治危机 524

6 庄襄王又早逝:低谷第四次政治危机 525

7 秦王嬴政力行主导一举粉碎嫪毐政变 530

□ 战国末期庙堂昏暗,恶政当国,英才陷落,七大战国突然同时跌入低谷

□秦国的权力继承问题解决不好是四次政治危机的直接原因

□奇人吕不韦的出现改变了历史

帝国序幕: 诀别吕不韦集团

1 秦王嬴政与吕不韦的鸿沟 535

2 吕不韦主持编撰治国大百科全书 538

3 法王之争:两种治国理念的巨大冲突 541

□《吕氏春秋》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秦王嬴政诀别吕不韦,是两种治国理念的巨大冲突

富国强兵:秦国实力大跨越

1 秦王嬴政面临的历史选择 547

2 开局首战经济:大修郑国渠 548

3 力拔新人重整政治格局 553

4 重建一支新锐秦军 561

□秦王嬴政大刀阔斧振兴秦国,从解决经济困局入手

□郑国渠的修建最初竟是韩国实施的疲秦计

□ 秦国准备一统天下,从人才储备开始

下部目录

[第五编]秦帝国时代

秦帝国最基本的历史功绩之一,是在统一中国之后,又统一了中国文明。秦统一中国文明,相比于统一中国疆域,是更具本质性的统一。秦帝国是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是它创建了中国的统一文明,而不是其他时代。

统一首战:灭韩之战

1 统一之战为什么从韩国开始 565

2 秦韩新对抗的历史脉络 566

3 韩非入秦的悲剧命运 568

4 韩国无抵抗灭亡 580

□“间谍”韩非之死的历史公案

□ 韩国的“疲秦计”,反倒使秦国拥有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后援能力

两强终决:灭赵之战

1 秦赵关系的发展脉络 583

2 秦王嬴政时期的秦赵对抗 585

3 灭赵战役的战略部署 588

4 赵国的迟滞应对 593

5 李牧被害赵军瓦解 597 6 赵国灭亡的深刻历史原因 599

□.秦赵同源,为何性格南辕北辙?

□.赵国灭亡的独特历史根源:赵人族群性格——烈而乱

□.李牧被赵国阴暗政治所吞没

和平岔道:灭燕之战

1 秦燕关系之历史脉络 603

2 大军压境燕国的尴尬应对 607

3 惊心动魄的暗杀:荆轲刺秦 611

4 刺秦效应:秦国放弃和平统一方式 619

5 灭燕战役的实际进展 620

□.燕与秦、赵的国家关系:无理性之复杂与荒诞

□.荆轲不是一个神勇高明的剑客

□燕国的灭亡,是长期固守迂阔的贵族政治传统的必然结果

沉闷死亡:灭魏之战

1 秦魏对抗的沧桑变化 623

2 灭魏之战提上日程 632

3 王贲灭魏的具体进程 634

4 魏国灭亡的历史解析 638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秦魏两国格局的历史性颠倒

□.水灌大梁:秦统一战争中惟一的水战

□.魏国式的人才意识:敬重迂腐虚名,排斥真才实学

分治绝唱:灭楚之战

1 灭楚之战的先期筹划 641

2 李信第一次灭楚之战的大失败 644

3 秦王嬴政清醒纠错 648

4 秦国六十万兵力之历史透视 650

5 王翦大军的第二次灭楚之战 654

□ .第一次灭楚之战:项燕大败李信

□ 楚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推行变法浅尝辄止,始终没有解决封地治权问题

忘战灭国:灭齐之战

1 统一战争最后阶段的秦齐两国态势 661

2 齐国末期畸形政治场的历史透视 665

3 灭齐之战的实际进展 670

4 齐国灭亡原因的传统评判 671

5 齐国灭亡原因的新解析 674

6 秦灭齐之后尚未纳入统一的华夏政权 678

□ 齐国的古典绥靖主义政策,酿成了举国上下的软骨病

□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秦帝国整合民生

1 秦帝国统一初期的社会效应 683

2 秦帝国的整合民生大建设 687

3 秦帝国的人口土地新政策 696

□ .夷险阻,定地势:对整个华夏世界生存环境的大修复□.秦帝国全面推行重农不抑商政策

□秦帝国整合民生的系统政策,是推翻秦暴政说的最基本事实

秦帝国创建统一文明

1 统一文明之序幕:依法封赏功臣 700

2 创建统一政治文明:中央集权制大系统 705

3 创建国家礼法规范:典则统一 712

4 关于诸侯制与郡县制的大论战 714

5 全面推行统一法治 719

6 创建统一经济制度 725

7 文明旗帜:创建统一文字 733

□.秦帝国具有自觉的文明整合意识

□.任何进步新政权的反复辟政策,都有其残酷的一面

□.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制

“三南”之忧:秦帝国统合岭南

1 中国“三南”地区的历史走势 741

2 秦帝国统合“三南”的战略实施 746

3 秦军在“三南”地区的统合政策 752

4 秦军“三南”地区重回中国文明海洋 756

□.开凿灵渠,确保秦军后勤大输送

□赵佗率领的秦军是最早的岭南客家人

□.统合岭南,使南中国滑过脱离华夏文明圈的险境

胡患之战:秦帝国草原大反击

1 帝国大反击的战略准备 759

2 蒙恬大军的草原大反击 762

3 翁仲神威:西部战线大反击 766

4 秦帝国修筑万里长城 768

□.蒙恬秦军北击匈奴,可能远达今日之贝加尔湖地区

□.长城是秦帝国时代一项伟大的士兵工程

□修建长城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反侵略战争的正义选择

铁血风暴:秦帝国反复辟政治战

1 帝国之前历代政权的反复辟策略 775

2 秦帝国的先朝政策检查 778

3 秦帝国面对复辟势力的历史选择 780

4 分封制大论战后秦帝国的铁血反击 790

5 铁血政策之尾声 795

□.秦始皇在对待历史问题上,表现出旷古绝今的骄傲

□.张良:六国贵族复辟的精神旗帜,一个逆向的历史符号

□.以刑治方士为重点的坑杀事件,被简化讹传为“坑儒”

[结语 ]前三千年文明历史之反刍 797

1 连续大跨越:前三千年文明史概貌 797

2 我们的文明方向在哪里 798

3 文明史反刍的基本法则 799

4 前三千年文明发展的经验总结 800

[跋 ]微木填沧海 821

文章试读:关键词:变革 法治 包容 1. 春秋时代的政治求变潮流很强大,反对政治变化的潮流也很强大。 求变潮流上至庙堂,下至井社,所有社会阶层几乎都对现状不满,都在追求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具体变化。反对变化的主要力量则是旧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以及在精神上自觉追奉王道礼治的某些社会保守力量。求变精神催生的社会变化潮流与社会保守力量普遍碰撞,使这一时代的社会土壤渐渐发生着一种质的变化,质的提升。 在国家时代...

(查看全部试读)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