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与中国戏剧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戏剧> 陌生化与中国戏剧

陌生化与中国戏剧

7.7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丁扬忠  |  张黎
出版年: 2015-7-15
页数: 236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布莱希特作品系列
ISBN: 9787303184248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布莱希特的剧论和文论在德语世界和英语世界已有一套7卷本《布莱希特剧论全集》,并收入30卷本的《布莱希特全集》中,在西方文论界影响很大,是研究文艺理论的常备案头书,然而,在中国却仅有一本选本《布莱希特论戏剧》。本套布莱希特作品系列即以30卷本《布莱希特全集》中的剧论和文论部分为原本,每段时期选取其最知名的文章作为书名,邀请布莱希特研究领域的两位领军人物张黎和丁扬忠担任主编,邀请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老师担任译者,并邀请本领域专家为每本书撰写序言或选取其关于本书最经典的研究论文代序,为中国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布莱希特。

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演出,提出了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并将中国戏曲与德国戏剧进行比照对观,得出德国史诗剧不仅通过演员产生陌生化效果,而且通过音乐和布景达到陌生化效果,以期使被表现的事件历史化的结论。本书中,布莱希特还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间离效果的产生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作者简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戏剧家、文论家、诗人,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受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在苏黎世的旅馆,见到了本雅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开始接触、思考中国古典文化、中国戏曲思想。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1956年8月14日逝世于柏林。

目录:

序:异质文明的对话(张黎)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

论中国人的传统戏剧

简述产生陌生化效果的表演艺术新技巧

间离方法的产生

间离方法笔记

表演艺术

角色研究

形象创造

对演员的指示

给一位演员的一封信的摘要

批判的立场是一种非艺术的立场吗

业余戏剧值得谈论吗

排练领导人的立场

古老戏剧中的间离效果

罗兰 巴特论布莱希特

古代悲剧的力量

首要的戏剧

没有矛盾的演员

为什么是布莱希特

《涅克拉索夫》如何评论它的评论家

被翻译的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马克思与历史

悲剧与高度

评论:为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撰写的序言

布莱希特与话语:关于话语研究的一点思考

文化与悲剧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