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传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军事> 粟裕传

粟裕传

8.1

作者: 《粟裕传》  |  写组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年: 2007-7
页数: 596
定价: 68.00元
丛书: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ISBN: 9787800929212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粟裕传》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成立编写组撰写。历时十六年,数十次赴栗裕家乡、青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以及战争年代的主要作战指挥地域和工作过的单位作调研,采访了数百位和粟裕一起战斗、工作过的同志,并多次深入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等有关部门收集资料,实事求是地展示了一个屡建奇功的杰出军事家,一个胸怀大局的战略家,一个坚持真理、品格坚毅的共产党人的形象。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阅,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审定。张震为《粟裕传》题写书名。

目录:

第一章 湘西育英才 一、毛泽东笑问粟裕:你是少数民族的? 二、地主家的少爷偏偏和长工结成要好的朋友,立志做为民除害的剑侠。 三、十几岁的高小学生智斗欺压百姓的“痞子兵”。萌生“拉一支保护老百姓的好队伍”念头。 四、半个多月的沅江水路,湖湘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生动一课。 五、在革命洪流和“人才摇篮”中成长,在革命实践中建立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 六、在白色恐怖中投笔从戎。粟裕说:“不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就是一句空话。”第二章 南昌起义前后 一、投军二十四师教导队,完成由青年学生到革命军人的转变。 二、参加南昌起义。头部中弹昏迷,醒来首先想到的是:“绝对不能离开革命。” 三、激流归大海。军事生涯展开新的一页。第三章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 一、跟着毛泽东、朱德学打仗,学到了指挥作战的精髓。 二、红军基层部队的党代表。毛泽东的建军主张和根据地建设思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三、进军赣南、闽西。在新的作战中学习战略决策和指挥。 四、“左”倾领导一再指示主力红军夺取大城市。第二次打长沙,从实践中接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五、20多岁的红军师长反“围剿”屡建战功。毛泽东填词称赞:“前头捉了张辉瓒。” 六、坚持正确路线,反被“左”倾领导内定为“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人物”。第四章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一、中革军委紧急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遣队领导却不知道中共中央的真正意图。 二、孤军深入白区步步艰险。参谋长纵有妙策,惜乎无权实施。 三、两千多公里征战,以周密的运筹使困境中的部队尽量减少损失,争取胜利。 四、危急关头更显出军事家胆识。第五章 浙南三年游击战 一、再次奉命挺进浙江。出奇兵,过灵山,渡信江。 二、在闽浙边辗转游击,创造挺进浙江建立根据地的战机。 三、斋郎战斗。胜利完成打开进入浙西南通道的任务。 四、借鉴井冈山斗争经验,吸取先遣队失败教训,把工作重点放到“两个转变”。 五、面对蒋介石40个团的“围剿”,第一次提出并运 用“敌进我进”作战方针。 六、开创又一个大发展的局面。适应新情况调整新政策,游击根据地建设有许多新创造。 七、抗击敌人43个团的第二次大“围剿”,创造一系列游击战的新战法。 八、根据全局形势发展变化,主动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与国民党当局达成停战协议。周子昆报告毛泽东:“粟裕还在。” 九、整训扩编部队,迎接抗日高潮。率部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序列。第六章 威震江南 一、毛泽东指示派有军事知识之人去江南侦察。再次受命抗日先遣。 二、韦岗处女战。陈毅赋诗称赞:“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来嘉奖电:所属粟部,殊堪嘉尚。 三、小丹阳反“扫荡”。奇袭官陡门。国民党军专请传授游击战经验。日军惊呼:“新四军是个神。” 四、具有战略远见的举措——创办教导队,以先进的军事思想培养教育干部。 五、积极思考江南新四军战略发展方向。任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坚定贯彻“向北发展”。第七章 黄桥决战 一、领导部队树立打大歼灭战思想。东进攻取黄桥。. 二、从攻占黄桥到退出姜堰。政治仗与军事仗巧妙结合。积极准备“独立作战”解决韩德勤。 三、以五千人劣势迎击韩顽三万余人进攻,战略上战役上都要以少胜多。排兵布阵奇中见奇。 四、坐镇黄桥指挥。一举解决苏北问题。中共中央书记处评价黄桥决战胜利“对全国有绝大意义”。第八章 创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 一、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和苏中战略区领导人。确立苏中抗日斗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二、组织指挥讨李战役和春季反“扫荡”。适时主动地实行由城镇到农村、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性转变。 三、粉碎日伪军秋冬季大“扫荡”。敌进我进与要点争夺。为把苏中建成基本根据地奠定基础。 四、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立足当前着眼发展的治军思想。 五、在抗日烽火中结成终身伴侣。陈毅对粟裕说:“我看你的恋爱观念和你指挥打仗一样,认准了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六、在反“扫荡”、反“清剿”中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原地斗争。创造平原水网地带游击战新战法。 七、建议并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邹韬奋说:我在苏中看到了新中国的光明! 八、领导和指挥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人民斗争的胜利”。第九章 对日局部反攻 一、组织发起车桥战役。将苏中军区适时地推进到局部战略反攻。 二、车桥大捷。华中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向反攻阶段发展。日军俘虏敬畏地说:“粟裕埃拉伊!” 三、南坎战役。对日连续局部反攻。苏中抗日根据地成为“汉高祖的关中”。第十章 进军苏浙皖 一、中共中央决定:“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第三次先遣,跨江南下,发展东南。 二、新四军向日寇收复失地,首先遇到的对手却是国民党正规军——天目山第一次反顽大捷。 三、任凭几路来,我只打一路——天目山反顽第二次大捷。 四、“如果手中有三个纵队,就能成建制歼灭敌人。”坚主后续梯队及早南下。 五、驾驭变化,能动示形,诱敌深入。顾祝同、李觉终于上当了。 六、天目山第三次反顽大捷。中共中央高度评价粟裕。{第十一章 战和交织的岁月 一、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激烈搏斗中,开始谱写他军事生涯中大放异彩的新篇章 。 二、参与组建华中战略区领导机构。传为美谈的“一计司今”。 三、组建强有力的华中野战军。从大兵团作战需要出发组训部队。 四、探索解放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力主举行高邮邵伯战役和陇海路东段战役,开辟自卫作战战场。 五、当和平烟雾弥漫的时候,粟裕指出:这场内战可能一直打下去,直到打出一个新中国。 六、及时完成对付全面内战的各项准备,造成“蒋不攻李,粟不攻蒋,蒋若攻李,粟必攻蒋”的战略态势。第十二章 苏中七战七捷 一、面对全面内战即将爆发的严峻形势,探索战争初期指导规律,作出华中作战部署。 二、提出战争初期内线歼敌建议。中共中央对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作重要调整。 三、出奇制胜首战宣泰,声西击东再胜如南。面对四倍于我的敌军,粟裕说“还他一个6打1”。. 四、智撤海安,奇袭李堡。为夺取战争主动权创造战机。为坚持内线作战方针“斗胆直陈”。 五、奇兵险棋顿收奇效,攻黄救邵打援一举三得。苏中民谣: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六、苏中战役经验的科学总结。歼敌数字以外的意义。..第十三章 艰难和胜利的转折 一、华中野战军挥师北上奋战淮海。粟裕预言:撤出两淮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 二、华中分局建议山野和华野集中行动改变战局。中共中央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三、涟水城畔铁拳痛击张灵甫。利用矛盾妙算智斗“猴子军”。 四、一手抓打仗,一手抓建军。总结战争初期的实践经验。 五、宿北战役。华东战局第一个转折的标志。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最感紧张的第一次。 六、鲁南大捷。胜利实现华东战局的第一个转折。独创性的战争转折理论。第十四章 沂蒙连战连胜 一、适应两军合编、战争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全军团结凝聚力,统一作战指导思想,特别关注技术兵种建设。 二、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沂蒙山区首创莱芜大捷。陈毅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三、打乱蒋介石的重点进攻部署,用“耍龙灯”的办法创造战机。泰山脚下再歼蒋军第七十二师。 四、以中央突破对中央突破,“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孟良崮上全歼蒋军“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第十五章 从“七月分兵”到经略中原 一、自觉服从战略全局利益的决策。“七月分兵”后的几个消耗仗。 二、为华野几仗未打好引咎自责,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战争发展规律。 三、毛泽东说:“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华东战局第二个转折的标志——沙土集战役。 四、纵横驰骋于“四战之地”,胜利完成三军配合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第十六章 从子养电到豫东之战 一、在“中原逐鹿”的关键时刻,“斗胆直陈”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建议。 二、在中共中央作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的时候,再次“斗胆直陈”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意见,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 三、城南庄会议决定华野三个纵队暂缓过江,粟裕觉得是向中央立了军令状。有口皆碑的“二让司令”。 四、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之战。驾驭战局转折的指挥艺术。第二个作战指挥上最紧张的战役。 五、实践证明在中原地区集中兵力打大仗是正确的,中共中央再次调整战略部署,决定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作战。第十七章 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一、逐步形成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建议集中华野全军攻济打援。 二、攻济打援并举的作战方针。用兵布阵的辩证运筹。. 三、中共中央军委指令“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周恩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四、当济南巷战尚在激烈进行的时候,提出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第十八章 南线决战建奇功 一、在“小淮海”演变为“大淮海”的关键时节,提出三个关键性建议。 二、提前两天发起战役的果断决策。中共中央军委授权“机断专行”。 三、选择关羽打过败仗的土山作指挥所,要在这里打一个全歼黄百韬兵团的大胜仗。 四、战役关键阶段一肩勇挑三担,度过他战役指挥中第三个最紧张时刻。 五、再献解决百万人吃饭问题良策。总前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策划即将到来的渡江作战。 六、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齐显神威。杜聿明集团SO万大军土崩瓦解。 七、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第十九章 军政全胜过大江 一、稳操胜券的京沪杭战役部署。周密组织渡江作战各项准备。 二、白马庙运筹帷幄,扬子江雄师扬威。争取军政全胜的战役指导思想。 三、机断专行一着神算,乘胜追歼十万逃敌。 四、精心设计解放上海的两全之策。粟裕说:“对上海采取完整接收,宁可让敌逃窜。”第二十章 在历史转折关头 一、自觉实行由战争到建国的战略转变。组织指挥进军浙闽和解放华东沿海岛屿之战。 二、精心组织指导两航起义和上海防空。深谋远虑的华东空军建设方针。 三、毛泽东主席两次点将,要粟裕担负解放台湾和抗美卫国之战指挥重任。 四、以沧海一粟自况,以普通一兵自律。第二十一章 进入统帅部任翻总参谋长 一、毛主席亲自点将。周恩来、朱德登门传达中共中央命令。就任副总参谋长。 二、以主要力量抓大事、抓战略性问题。毛泽东说:粟裕能比较好地看出问题。 三、建设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从解决建设方针、建设重点抓起。“ 四、建军先建校。整编整顿已有军校,筹划建设新院校。 五、力主利用抗美援朝和抗法援越战争锻炼部队。提高海军出海作战能力。”第二十二章 就任总参谋长 一、受命担任总参谋长。毛泽东亲自谈话,传达中共中央命令。毛泽东说:“根据我的了解,你可以胜任!” 二、对未来战争类型和模式的科学预测。“我们并不怕原子战争,但应积极准备有备无患。” 三、提出重新划分全国军区方案。协助军委确定战略方针。主持制订作战计划。 四、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建议,围绕一个目标:努力建成积极防御体系。 五、指导华东沿海对敌斗争。踏勘边防海岛。 六、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完成的一项特殊使命。 七、坚持原则,不卑不亢——总参谋长的国格、人格。第二十三章 一九五八年蒙冤 一、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突然受到历时50多天的批判。 二、这场悲剧的主因。 三、历经坎坷,长达36年的冤案最终得到公正了结。第二十四章 战斗在军事科研战线上 一、协助叶剑英创建军事科学院。在逆境中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军事科学。 二、以毛泽东思想和唯物辩证法指导军事科研。协助叶帅做好“军委训委”工作。 三、“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一个老兵的高尚情操。 四、叶剑英说:“不要换小班,要准备接大班。”“你是战将,要准备打仗。”第二十五章 名将不减当年勇——“十年动乱”中 一、逆流中奋击。被江青、康生列入黑名单。林彪集团说他有“特嫌”,对他进行秘密审查。 二、“主席说过,你过去有战功。现时打不倒,你去支撑这个局面吧!”临危受命,负责国防工业军管。 三、“将来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重上前线!”七千公里边境行。实地考察诺曼底登陆场。 四、整顿交通口。“为革命工作就要大胆好好干。要打倒,我们一起打倒!” 五、动乱中争来的水运工业“黄金时代”和港口建设高潮。 六、身在地方工作,心系国家安危,两次上书中共中央,提出现代条件下卫国建军方略。 七、与“四人帮”最后一搏——再任军委常委后的特殊任务。第二十六章 鞠躬尽瘁 一、全身心地投入拨乱反正的斗争。叶剑英说:“你这第一政委这一关把得好!”力主开展军事外交。 二、首要问题是“统一全军作战指导思想”。提出在新形势下军事改革设想。 三、一篇报告引起强烈反响。系统提出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的战略、战术构想。 四、重病中的特殊奉献和最后的金玉良言。粟裕生平大事年表后记

文章试读:    1927年5月28日,粟裕逃到武昌。这时的武汉政府还没有公开反共。中共党组织已在武昌叶挺领导的第二十四师成立了教导队,专门收容湖南、湖北地区被反革命迫害的青年学生和工农干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共党的基层军事干部。粟裕一到武昌就接上了关系,中共党组织的安排和粟裕的心愿完全一致。他毫不犹豫地来到宾阳门外的招生处,办好入学手续,顺利进入二十四师教导队,任学员班长,走上了武装斗争道路。 二十四师教导...

(查看全部试读)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