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与莱辛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西方哲学> 门德尔松与莱辛

门德尔松与莱辛

0.0

作者: [奥地利] 施特劳斯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译者: 卢白羽
出版年: 2012-10
页数: 223
定价: 33.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集
ISBN: 9787508070537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是一个争议且传奇的人物,一位神秘的政治哲学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极其深刻的思想家。他对经典文本的细致阅读与阐释方法,构成了20世纪解释学的一个重要发展:他的全部政治哲学研究致力于检讨西方文明的总体进程,强调重新开启古人与今人的争执 ,并由此审视当代思想的种种潮流。由现代性向古典政治哲学的回归是贯穿施特劳斯思想的主线。

摩西·门德尔松(1729-1786年),德国犹太哲学家,被称为“德国的苏格拉底”,他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领导人,近代犹太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斐多》(1767年)中,门德尔松为灵魂不朽的思想做了辩护。在《耶路撒冷》(1783年)中,门德尔松指出在犹太教中信仰和理性之间 是没有冲突的。他支持宗教信仰自由、政治宽容,倡导公民平等而不必遵循教条。因而是帮助犹太人从犹太人生活与文化中获得解放的领导者。尽管他坚持犹太传统和犹太教律,门德尔松还是鼓励他的人民参与到欧洲的文化和教育当中去。1783年门德尔松把《摩西五书》和《诗篇》翻译成了德文。门德尔松出生在德绍,但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柏林度过的,在那里他是一个丝绸商人的合伙人。他的两个儿子亚伯拉罕和约瑟夫都是德国首屈一指的银行家,开创了著名的门德尔松银行。而他的孙子就是享誉世界的19世纪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1783年,由于在莱辛死后,雅各比挑起关于莱辛究竟是否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的“泛神论”之争,门德尔松以柏林启蒙派领袖的身份与雅各比论战,力证莱辛不是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论战逐渐从莱辛究竟是否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的问题扩展到“启蒙”与“反启蒙”之争。1785年冬,柏林天气极为寒冷。就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门德尔松冒着凛冽寒风离开住所,将自己的手稿《致友人莱辛》交付出版,以回应雅各比与稍前出版的《关于斯宾诺莎学说的书简》(1785)——没想到由于出门时过于匆忙,这位著名的启蒙哲人居然忘记穿上外套······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由于本来孱弱的身体经不住寒风的侵袭,他回家后不幸病倒,病情迅速恶化,于1786年初不幸去世。他的死可以被认为是死在与反启蒙的雅各比的论战战役中的,他的死意味着“启蒙之死”。

莱辛(1729.01.22~1781.02.15),德国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莱比锡大学毕业,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Kamenz),父亲是牧师。

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同年写出处女作是喜剧《年轻的学者》。1760年之 前,从事编 辑和撰稿工作,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学副刊等。创作了《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和翻译了《狄德罗先生的戏剧》(1760)。之后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汉堡剧院成立后任戏剧艺术顾问,并写成《汉堡剧评》。之后又完成名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智者纳旦》(1778),与《萨》剧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评论集是《新文学通讯》和《汉堡剧评》。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和戏剧;民族戏剧不应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为榜样,同时还吸收自己的民族传统。后者是由104篇评论组成,也概括了他的理论观点,崇尚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而泛古典主义戏剧。

莱辛1781年死于Braunschweig。

作者简介:

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是一个争议且传奇的人物,一位神秘的政治哲学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极其深刻的思想家。他对经典文本的细致阅读与阐释方法,构成了20世纪解释学的一个重要发展:他的全部政治哲学研究致力于检讨西方文明的总体进程,强调重新开启古人与今人的争执 ,并由此审视当代思想的种种潮流。由现代性向古典政治哲学的回归是贯穿施特劳斯思想的主线。

摩西·门德尔松(1729-1786年),德国犹太哲学家,被称为“德国的苏格拉底”,他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领导人,近代犹太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斐多》(1767年)中,门德尔松为灵魂不朽的思想做了辩护。在《耶路撒冷》(1783年)中,门德尔松指出在犹太教中信仰和理性之间 是没有冲突的。他支持宗教信仰自由、政治宽容,倡导公民平等而不必遵循教条。因而是帮助犹太人从犹太人生活与文化中获得解放的领导者。尽管他坚持犹太传统和犹太教律,门德尔松还是鼓励他的人民参与到欧洲的文化和教育当中去。1783年门德尔松把《摩西五书》和《诗篇》翻译成了德文。门德尔松出生在德绍,但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柏林度过的,在那里他是一个丝绸商人的合伙人。他的两个儿子亚伯拉罕和约瑟夫都是德国首屈一指的银行家,开创了著名的门德尔松银行。而他的孙子就是享誉世界的19世纪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1783年,由于在莱辛死后,雅各比挑起关于莱辛究竟是否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的“泛神论”之争,门德尔松以柏林启蒙派领袖的身份与雅各比论战,力证莱辛不是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论战逐渐从莱辛究竟是否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的问题扩展到“启蒙”与“反启蒙”之争。1785年冬,柏林天气极为寒冷。就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门德尔松冒着凛冽寒风离开住所,将自己的手稿《致友人莱辛》交付出版,以回应雅各比与稍前出版的《关于斯宾诺莎学说的书简》(1785)——没想到由于出门时过于匆忙,这位著名的启蒙哲人居然忘记穿上外套······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由于本来孱弱的身体经不住寒风的侵袭,他回家后不幸病倒,病情迅速恶化,于1786年初不幸去世。他的死可以被认为是死在与反启蒙的雅各比的论战战役中的,他的死意味着“启蒙之死”。

莱辛(1729.01.22~1781.02.15),德国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莱比锡大学毕业,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Kamenz),父亲是牧师。

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同年写出处女作是喜剧《年轻的学者》。1760年之 前,从事编 辑和撰稿工作,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学副刊等。创作了《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和翻译了《狄德罗先生的戏剧》(1760)。之后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汉堡剧院成立后任戏剧艺术顾问,并写成《汉堡剧评》。之后又完成名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智者纳旦》(1778),与《萨》剧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评论集是《新文学通讯》和《汉堡剧评》。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和戏剧;民族戏剧不应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为榜样,同时还吸收自己的民族传统。后者是由104篇评论组成,也概括了他的理论观点,崇尚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而泛古典主义戏剧。

莱辛1781年死于Braunschweig。

目录:

中译本说明

早期文稿

评奥托《神圣》(1923)

社会学的史学?(1924)

评列夫科维茨《当代宗教思想家》(1924)

论与欧洲学术的讨论(1924)

纵览主义(1929)

评艾宾浩斯《论形而上学的进步》(1931)

当代思想状况(1932)

门德尔松篇目题要(1931-1937)

蒲伯,一个形而上学家!

致莱比锡莱辛硕士先生的公开信

迈蒙尼德《逻辑术语》注疏

论自明

斐多

论人类灵魂的无形

论德吕克先生一文

灵魂

上帝的事业或获救的天意

“晨时”和“致莱辛的友人”

一、成文史

二、内容分析

追忆莱辛

索引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