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7.9

作者: 郭初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An independent teacher's journey of Chinese
出版年: 2014-2
页数: 272
定价: 29.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9541607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语文,应当有着惊人的美丽。十七载教学探索,重构语文精神;五年独立执教生涯,践行教学勇气。郭初阳的经历不可复制,但他的思想值得同行者倾听。

教育是一种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一面呈现于课堂,一面凝结成文章,本书是郭初阳近年来的评论结集。内容包括了学科建设、教材批评、教师身份的思考,以及非学校化教育的探索。

这位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得主,弃体制而成为独立教师,步履坚定地走在越来越广阔的教育自由中。

【编辑推荐】

“独立教师的资本,是通过自己的课堂获得学生的支持,自由的语文课堂有一种随之而来的光辉,令人沉醉。”

本书不是郭初阳独立执教的纪实,而是他走上自由执教之路的心路历程。

★持续深刻的文本批判

以“母亲”为题的语文教材批判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心爱的孩子,我们总是选择最好的奶粉,然而我们在选择更为重要的精神养料时,却常常掉以轻心。”从《自私的巨人》到《巨人的花园》,王尔德的名篇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孔子拜师》,一个劣质的经不起丝毫推敲的“童话”故事;《走,我们去植树》,一篇充满意图而无法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拙劣习作……这些不恰当文本数十年来存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只要稍加审视便无所遁形。

★望眼欲穿的人生教育

语文教育之为“成人”教育,在于文学千百年来对生命的观照。语文不该也不能缺失对孩子的两大人生教育: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漠视性教育,让人不懂得去爱自己的伴侣,影响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生命的轻视。应当如何开展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无论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公民教育,都不是我的专业擅长。屡屡越界,意在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研讨与建设”。

★纯正趣味的课堂探讨

语文,应当有着惊人的美丽;自由的课堂,应当是师生同席向着真理直跑的旅程。断断续续写下的随笔,同法国教育部长探讨“不需要教学计划”的教育理念,去“过去的中学”寻找语文的飘逸洒脱,向台湾《国学基本教材》学习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在古今大家中对比发现文学的纯正趣味。

★教师身份的践行思考

教书很难——既要做戏,又要做人。做一个“像自己”的好教员,在这个“选错并保卫”的课堂里更难。然而他应有这样的勇气,既知己身的限度,也深知三折肱为良医的道理,带着自己的伤痕,来更温柔地帮助那未成年的孩子们;既仿佛手工业者,耐心,勤恳,又敢于正视现状,自己动手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

一本小书,一段十七载的教育旅程。郭初阳的经历不可复制,但他的思想值得同行者倾听!

【媒体推荐】

郭初阳离开了这个体制,当然他没有离开熟悉而心爱的课堂,他成了转型时代的一名独立语文教师,继续他的探索和梦想。

——傅国涌

郭初阳的宝贵不只是他私己的阅读和即时的思考,更是在课堂里与学生无私的分享。没有孤芳自赏,没有高高在上,他相信并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独立思考,并进行内在的生命追问。

——北熹

因为核心是自由,所以郭初阳驱遣各种素材,如风行水上,而观照的核心不离不弃。

——蔡朝阳

作者简介:

郭初阳(1973- ),杭州人,任教于越读馆,追求有趣、有料、有种的语文课堂。著有《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大人为什么要开会:运用规则获得自由》等。

目录:

序 瘦的郭初阳,瘦的语文课堂

第一章 爱杀柴桑隐

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两大缺失。漠视性教育,让人不懂得去爱自己的伴侣,影响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个体对生活的冷漠和生命的轻视。

《致女儿的信》:一次并不成功的性教育 /

望眼欲穿性教育 /

我对范美忠文章的看法,兼谈死亡教育 /

死亡教育问答录 /

问答录:传播、行动、改变 /

第二章 名溪近讼庭

《祭十二郎文》作为中国典型朝代的典型文人作品,暴露了中国人典型的缺陷:情感失控,依赖感,借他人来确定自己,垂直型的家庭结构(只重父子/母子,不重夫妻关系),遇挫折自暴自弃……孙隆基写于1983年的那句话,总是如丧钟,鸣响不已——

不论“现代化”与否,中国“人”被设计的方式是否根本上有问题?

与性无关的纯洁——读《第一次抱母亲》 /

从濒死五阶段看《祭十二郎文》 /

陈情表?残肢令! /

不意老山之中,有此嫩妇 /

尴尬的孔孟——大陆现行中小学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原典 /

古书绝对的不可读,倘若是强迫的令读 /

语文背后的思想迷局 /

第三章 扫沙开野步

生活与文学有着各自的原则:生活要尽量计算成本与收益,坚持精力节省原则;文学要尽量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敏感,“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坚持陌生化原则。两条原则,前者要求节约时间、创造财富;后者要求延长时间、醒觉生命。

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评《画家与牧童》 /

谎话说不圆:我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

魔方的破碎——从《自私的巨人》到《巨人的花园》 /

那一只断尾多年的麻雀 /

太少的文学,太多的政治——读《走,我们去植树》 /

都是虚空,都是捕风——读《孔子拜师》 /

删节与窜改:从实验教科书《语文》的一篇课文谈起 /

米粒之珠,也放光华? /

看大作家怎么写日出 /

高考作文二则 /

第四章 摇舸出闲汀

泡桐树中学,给出了超越代沟的几乎相同的中学感受,难以言表的暗处私隐。与其说是因为十五六岁少年记忆的相似,不如说是这中学的泡桐培植体制,一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正如这条贯穿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的教工路,打开又合上,二十年后必定还会再来一次,只是苦了道路两旁无处腾挪的树木,与灰尘中眼巴巴的小店主。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读《过去的中学》 /

虚构的父亲,虚构的国文教师 /

你可曾就读于泡桐树中学? /

仿佛远亲,似曾相识——新概念作文大赛与中学语文 /

我们无可补救的罪 /

写作是一种治疗/

第五章 宿简邀诗伴

既然现状不尽如人意,那么索性自己动手来创造,米奇尼克的as if,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一旦你采取行动,那些心造的幻影就消失了,你就在事实上踏入了另一个空间,感受到一种自由的气氛。

《我选我》之后 /

《阅读的力量》: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

一次对话:教师可以做研究? /

自我惩罚者的痛苦及其意义 /

我与枫林晚的情仇恩怨 /

《老王》的四个关键词 /

谁曾经这般磨灭?——记我的兄弟蔡朝阳 /

离开这一行,也能活得很好 /

第六章 余花在酒瓶

我们当知道,再伟大的教师也不过是人,要自知己身的限度,圣女小德兰自比为一朵小白花,特蕾莎嬷嬷说自己只是一支铅笔。跌倒后又站起、破碎了方愈合、心里作难的教师,深知三折肱为良医的道理,带着自己的伤痕,来更温柔地帮助那未成年的孩子们。

《师说》:韩愈有过教师内心的恐惧吗? /

米兰•昆德拉是后现代教育家? /

多么反动的一本书! /

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

教师是负伤的治疗者 /

逃离学校,逃离评价体系 /

中学教师:一个寓言 /

后记: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