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隐喻这么强?
2013-04-13
总体看看,不得不承认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可以做出这样的关于媒介的解释很预言化,不知道对于当时美国是不是。从他的描述看,大众思维惰性和缓慢没有意识到他的观点,不过这不能否定他的先进。我在读这本书之前都没有思考过他的观点,看来我也很麻烦啊。
书中细致入微的解释形象地展开他的论证,总之,一定程度上,其谨密的逻辑说服让我这样一个几乎还未涉及传播专业的人理解并信服赫胥黎的文化。
第一章几乎完成了对全书的诠释定位——媒介即隐喻。无论之后说文本带给人们的思想特征还是说电视媒体游戏了政治、喧嚣了宗教,都是详解了媒体变化改变人们话语、思维方式的事实。书中后面的内容只是一种多角度帮助理解吧,或者说加深说服力。
“每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个大家都明白,但它需要刻印到深处,让人们不再忽视电视媒体娱乐的天赋,媒介的差异如同沟壑般不可逾越,不同媒体要传播不同信息。
作者本身是理智的,他说,“我们在或毁或誉则要非常小心。”他谴责的不是媒介本身,而是人们的误解与错误利用。“电视上最好的东西正是这些‘垃圾’……如果电视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是把自己看成重要文化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高度的客观同样出现在对印刷术的理解上,“印刷术树立了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及精英的表达方式……”这真的很难得。
书中对政治形象化、教育低效、使传教士代替上帝不必赘述了,都是传播媒介特性决定的。
想说一说意见不一之处。波兹曼没有意识到发展带来的技术变革和人们意识的更新吗?简单的一个例子吧,他对照片的理解有时代约束的痕迹(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的书中有点刺目。)他只知道照片本身是不容置疑的观点,代表确定无误的事实,无可辩驳。而今的镜头记录已经延伸到思维、感觉和艺术的领域了。照片的强烈认知倾向和讨论性由和观者互动而生,这与文字并不大的差异啊。至于他说的照片脱离语境、不需要语境。其实现在照片也不再完全独立了吧,具有了系统的力量,有的也需要和环境其他照片一起形成完整的语境。
最为关键的是我没有体会到那么强烈的媒介差异。即使我认为严肃的话语形式到现在还是更适合文字,但是技术变革,电视网络可以完成更细致的分工吧,解决连续环境的问题,不会有“好……现在”这种切断出现。既然阻止思考,只提供人们想要的信息是人所为,那么人也可以改变这些。虽然限制会使得改变异常漫长,但是不带表不可行。
其实我还疑问,为什么印刷术没有给中国创造一个“阐释时代”?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吧?还是民众的问题啊?(政治、文化不都是人的问题嘛。。。)所以,媒介定向力量没那么强吧?
媒介是隐喻,人们以此养成了看滑稽戏的惰性,思维已经枯萎。这个,我没有经过林肯的时代,故不曾体会。但是警示是显然的,对吧?附,娱乐也蛮好,呵呵。
读得比较粗略,先写一点体会。偏错了也好依照依据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