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实实写读后感--搬运自evernote
2015-07-13
看完本书解答了我以下几点的疑惑。
第一,为什么美国可以在二战后开始崛起并成为头号强国称霸全球至今。
个人感想:中学历史课本上,对于美国崛起的阐述记得就是:有利的地理因素,两个多世纪的经济科技发展,三权分立政治制度,战争中大发横财,西方列强战后实力削弱,两次大战中都没作为战场。这么多理由都没引起太大共鸣。这本《娱乐至死》终于说到点子上了。
当年横跨大西洋来到北美洲东岸的就是一群受宗教迫害的新教徒,以及对旧大陆的社会中等级不平制度不满的人。北美这块块处女地,迎来的是致力建立社会平等公正热爱真理的理性者。加上印刷机的普及,让当时的美国人成为阅读量最大的民族,文盲率估计也是最低的。
美国的建国元勋也都是饱读古典文学之士,所以三权分立制度才能建立起来,相互制约防止不公平不正义的情况发生。所以美国的宽容自由程度在整个人类历史国家里之高,也所以总会有像作者一样的良心爱国知识分子,在美国民众不胜防的沉醉退步时,如牛氓般叮咬这个体积庞大的国家。这应该是西方文明的优秀传统吧,总是会有知识分子蹦跶出来,说着让大众听着不太悦耳的话,以苏格拉底开先河,虽然以被灌毒酒为下场,不难怪古希腊随后被罗马灭掉。但这种牛氓精神还是被传下来了,只要这个火种不灭,西方民族仍是这个星球的主宰。
第二,美国为什么宗教气氛尤其是基督教如此浓厚。
个人感想:在没有电的时代,人们唯一了解信息的方式或者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阅读思考,然后听各种政治家辩论赛,以及大把时间思索上帝宇宙人生。不像中世纪那样,只有作为少部分人群的教士阶级才能拥有圣经并能读懂文字。印刷机没有发明是一个重大原因,特权阶级也不愿意让民众掌握知识理性。就像古代中国,熟读经书的士大夫阶层也只是少部分,大部分平民并未被知识照亮。就算后来印刷机发明了,也被封闭锁国政策锁在门外。直到近代被枪炮轰开国门,印刷机倒是普及了,识字率也上去了,确实也在民国年代理性学术辉煌了一把。可惜好景不长,成了奥威尔下的《一九八四》,然后现在又要变成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双重悲哀,比美国更不幸。
第三,最开始从电影了解到的以好莱坞代表的美国文化以性开放情色奔放豪迈,纸醉金迷的赌场为主要特征(正好印证了西方腐朽资本主义的政治宣传),则为什么沉迷于感官的纵欲金钱世俗文化和神圣的基督教文化在这个国家同时并存。
08年暑假开始遇到的那群美国年轻Missionary(去海外传播福音的基督教徒),“封建保守”的言行着实了冲击了当时我印象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形象。
个人感想:美国的娱乐业,在我出生时已经蓬勃发展大半个世纪了,就像书中说的“这个时代的美国民的抱负和象征是,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城中一幅30英尺高的老虎机图片以及表演歌舞的女演员”不难怪,在没有其他途径了解美国情况下,只通过影视中出美国性开放这个印象。
记得第一次和这帮美国基督教青年一起去唱K时,播到小甜甜布兰妮的MV,画面里有些穿着性感半裸露的镜头,在场的中国人都是十八岁以上的学生,我们见怪不怪的,而这群美国年轻人的接下来行为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到电视里“儿童不宜”画面时,父母举起手挡住小孩的眼睛。其中一个和我同年的美国女生直接跑到大屏幕前伸开双手挡住画面。
这让当年的我很不解觉得太矫揉造作了,决定越是反应激烈越是印证了心中所念的,假正经。直到四年之后到了南半球,结识一位非常博学的牧师,才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对基督教而言,引诱人堕落的撒旦无处不在,所以基督教徒要很警惕生活中所有的诱饵。比如,这位牧师会在他的电脑上装上一款过滤掉掉网络上所有情色信息的软件,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基督徒也不是神人能抗击一切病毒入侵,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去接触。也就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吧。
总之,大米国。有着清教徒的严肃古板中西部小镇虔诚居民,也有着豪迈性开发的好莱坞,还不说当年的嬉皮士运动。物极必反,过度压抑后彻底释放也会尾来。应该说,美国文化真是蓬勃多元。
last:可以说美国这三四百年的起伏变化,背后依托的就是印刷业兴盛衰落以及电报摄影术电视的发明流行。也是作者的一个中心观点: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影响表达思想的内容。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