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话题:《娱乐致死》真的是消极观点吗?讨论是否消极悲观之前,我们先聊聊作者和那个时代吧!
尼尔·波兹曼,于193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以及他对媒介文化的深刻洞察,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0年代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电车、电灯、电话、电报正是这场工业革命的产物。1925年电视最早被发明,之后电视技术不断革新。
《美国广播电视产业》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的前5年,电视在美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在1950年到1955年期间,电视接收机数量从460万猛增到3200万。......20世纪50年代早期,电视已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
这和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和这有什么关系?
作者正是在电视蒸蒸日上的年代写的,写出了作者对严肃阅读书籍并深度理性地思考的时代,印刷传媒统治思想的时代—“阐释时代”或“理性时代”逝去的惋惜和怀念,对随着工业技术飞速发展而来的电视媒介时代—“娱乐业时代”的批判和担忧。
读完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美国电视媒介把政治,宗教,教育,商业和其他任何内容都用娱乐化方式表现,教学也通过电视变成娱乐活动的讽刺;对视觉刺激代替思想,没有连贯性的碎片化信息让人拒绝记忆,不再思考的批评。
可怕的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所有内容披上娱乐的外壳。
02#
波兹曼想表达,我们将会一步步接近赫胥黎预想的“美丽新世界”,而不是奥威尔描写的“一九八四”。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赫胥黎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替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人能反抗压迫和痛苦,却不能拒绝娱乐和欲望。
03#
这本书已被翻译成8种语言,全球累积销量超过20万本。在我看来,不仅是因为作者有深入研究的耐心,敢于批判的胆识,以及一针见血的表达,更因为这本书放在现在来看依然有比较普遍的现实意义,依然可以带给我们反思。虽然文中是以美国半个世纪前的电视媒介和以前的印刷媒介为例。
很多地方把“电视”换成“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是毫无违和感的。
例如:我们要担心的是电视信息的过剩,而不是政府的限制。
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
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铅字。
换过来正好用来批判现在,不是吗?“媒介即隐喻”!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革新、电子媒介也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娱乐至死”?从波兹曼写的“娱乐致死”的电视媒介,到现在“娱乐至死”的社交媒介?
陈丹青说: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我们现在,大多沉迷于移动端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匆忙地活着。最基本的安全感是WI-FI满格。如果长期沉迷可视化的、碎片化的,没有逻辑化的信息里,少了真正意义上的书籍和阅读,我们会变成怎样?文化会变成怎样?
枯萎。以赫胥黎式的方式!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应该怎么做来避免“在娱乐中作死”?其实书中讲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的篇章就在解答这个问题。作者多处提到,阅读书籍能促进理性思维,培养思辨精神......
边读边悟吧!
04#
回到开头的问题,波《娱乐致死》写的太消极悲观了吗?
首先,波兹曼在说的“娱乐”和我们所理解的“娱乐”是有区别的。先放在波兹曼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美国的电视媒体看。要弄清楚那个时期的话,你至少得查阅有关那个时期美国电视媒体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其次,放在现在看是否太消极,也得应人而异。但不可忽视,整体有走向“娱乐致死”的趋势!有人认为不消极悲观,是因为他就是作者描写的“在娱乐中作死”那一类,沉迷于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一切。有人认为描写得消极悲观,那么大概他能静下来花大段时间阅读,合理安排待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并对媒介的本质有所了解。
最后,重要的不是争纠结三十多年前的内容和到底消极悲观与否。人文社科的研究,本就是自成观点并能自圆其说。当然每个人读完也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
重要的是学会辩证看待并学会接受和理解“娱乐致死”这样尖锐直接又有价值的批评。虽然你不爱听,但逆耳之言往往是忠言,良药苦口利于病。我想波兹曼写这本书,特别是“刺耳”的标题,正是忠言和良药 ,他想让我们警醒!
重要的是能在静下来阅读经典中反思、思辨、共鸣;重要的是用其文字滋润内心,取其精华完善自己。
但愿我们不被越来越便捷又好玩的媒介所“控制”,乐在其中不自知。
共勉!
我是静于,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