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能2.0一点吗?
2007-02-24
这本书全名《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车”与“橄榄树”》。经过中国出版商的手,就变了个标题,成为了《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与”橄榄树“的视角》。用意昭然。于是去年年底在北京的布老虎书局,在《21世纪简史》和这本书的面前,我选了后者。十天之后才从豆瓣的书评里知道我是中了出版商的道,把托马斯 ·弗里德曼99年的旧作,当作了《世界是平的》的正本购买回家。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方式,在最近几年里,都鲜有这样的艰苦:我强制定下自己每天至少读15页到25页,读并笔记,坚持如此。一直到春节之后,才堪堪读到收尾的部分。它并不艰深,却事无巨细,这就让不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也没有全球横飞而无阻碍的美国护照的我,在阅读时不得不采取上述的笨拙方式来实现读者和写者的理解沟通——与每一个作者生造的名词相遭遇,都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仔细去考虑现实中蛛丝马迹的对应;看到那些世界各地的鲜活案例,又不得不去翻找关于金融、证券、技术方面的内容来临时补课,以让我的大脑跟的上作者叙述的步伐。唯一轻松的时候,是在书中读到当时还健在的萨达姆侯赛因同志的英勇事迹,让我陡然觉得时空倒错、有点晕乎。
选择这样艰苦卓绝的阅读方式,是我对于这种世界性主流话题的一次补课,但必须以细嚼慢咽的方式,来防止这本书里的大量元素凶猛地将我填鸭了去。尤其是当写这本书的家伙——有机会游历在世界各地、和不同肤色的美女进餐、差不多拿着世界上最高标准的稿酬、动辄说一个地名就能让我在google earth找上半天——具有这样的属性,不得不让我提防,否则心襟一荡,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随他去了。若是我的心灵去了美国,我的户口还在内地,拿着人民币的薪水,写人人免费可看的blog,这种反差会多么让我心碎!
任何关于这本书的解读都有他的道理:一本宣扬创业要从娃娃抓起的励志读物、一部推动国企MBO或者环境保护主义的倡导书,或者是,美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图谋。对我来说,它是一份订阅在 rss阅读器里的,关于“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全球化论题”的“天天网摘”。在这方面,这个博闻强记的家伙利用职权的资源优势,搞来证明那个全球化观点的例证库确实庞大惊人;与其他同样有资本飞来飞去的家伙相比,这个鸟人的脑子也确实够用,“电子族”、“金色紧身衣”之类的新鲜词汇满书都是,意志稍微不坚定就很容易“心襟一荡”,然后把自己姓什么都全忘记了。
同时用读网摘和读教材的方式来读托马斯·弗里德曼,就象是同时用看毛片和看艺术的心态看小电影里的露点镜头,这正是“发展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时代的我辈青年娴熟拥有的技能。这个技能将我们与满口仁义道德的60前、和满肚子男盗女娼的80后区别开来,按照老托马斯的观点,这样的家伙却最危险不过:这些孙子大脑中的老派思想流俗总下意识地在阻碍全球化进程,既代表了凌志汽车所需要铲除的“橄榄树”;但与更老的橄榄树们相比,这些爷们又正值壮年,正是应该被大力争取的“凌志汽车”用户。
这本成于99年的书,讲述了关于全球化的种种案例,从激进到保守,从美国到印度,从柏林墙的倒掉,到萨达姆的宣传口号。一个全球化的专栏记者,俯瞰着关于整个地球的进程,宣扬技术、民主和信息的全球化,这是好的;文本中又给出了“全球化”是迅速发展而不可逆的定论,但比较遗憾的是,针对如何应对加速发展的挑战时,托马斯大爷却只肯站在美国的角度去考虑,这就不由得让第三世界人民读出“全球化,或者死”的恐吓味道。所以,如果说我对这本书有什么不满,那便是我要表示反对:不反对全球化,但反对恐吓——哪怕是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半诱惑半恐吓的味道。
我的朋友罗素曾经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这是一个动静结合宏观状况描述,终究不是一张大饼直通幸福指南。但在托马斯的书里,“全球化”却是一个必然的未来进程,而且除了英美作主世界跟从的华山一条路,几乎别无其他方式;甚至连英美的全球化版本号都比别的国家要高,至于是否能一直高下去,托马斯没好意思说,但却是以此在不断展望。
以上的解读也许是我误读托马斯产生的狭隘,但身在中国,你不能指望我对大美国的核心论调绝对认同。“全球化就是好来就是好”,和“全球化拉大了贫富差距但穷人生活至少比以前更好”,类似的观点和证明方式我见得并不少:从马恩列斯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和谐社会共产主义,无疑都是指向那么一个华丽的未来,并多多少少地希望达到的一种在地球上消灭异己走向大同的目的,那些也全都是“全球化”。托马斯的“全球化”,在我看来就代表着现在最为强势的美国意志下的“全球化”。就算全球化是好的,不等于英美方式也就是最好;三种民主是好的,不等于英美推动下的民主也是好的;为全球化做出取舍是应当的,不等于英美所做出的权衡是应当的。这些可能的矛盾是全球化遭遇的现实困境,在托马斯的书中却并没有深入讨论,托马斯将英美模式和全球化天然无缝镶嵌在一起,用无数故事加以宣扬,这让我想起了《圣经》的书写方式。信基督得永生,信全球化得发展,这是托马斯《了解全球化》的核心观点。
当大家都把他当作全球化教主的时候,托马斯的专栏作者身份无法再回答如此艰深的问题。那些烫手山芋因此丢给了大众,并因此在大众心里种下了各式的种子,这也许才是托马斯希望写这本书的真正用意。我们用要求耶稣的方式去要求一个代言的使徒,这或许是我们错了;但为什么使徒是他,将耶稣的荣耀顶在头上?这个问题则造就了我在豆瓣找不到好的书评可看,很有一些佯装有逼的孙子在逞能耐。相对于托马斯代言美国的不客观,这些家伙的态度更令人厌恶(为什么豆瓣不能给垃圾书评丢砖设置反digg系统或者让用户可以自行屏蔽那些孙子呢)。
记得在周黎明或者是flypig的blog中看到,托马斯在面对别人抛出的关于“世界是平的”的质问时,他反问:我的观点是不是对的?以此作为回答。任何人当然都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说“错的”;但无论全球化或者世界是平的,观点都实在太大、包罗万象、走向复杂,我不介意多一种基于牺牲和分享的信仰,但我会警惕关于巧取豪夺的一切做法。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验来源,类似现今的“全球化”,总让我想起大唐鼎盛时期的全球化、成吉思汗铁蹄推动下的全球化、罗马帝国发起的全球化,凡此种种。历史上记载的种种文化的融合和征伐过程,让我对“民主”和“集权”这两个一走到极端就彼此靠近的两个东西都心存警惕。因此,对于“全球化”的见解,感谢托马斯的书籍带来如此多的案例,让我视野得以拓展;但对托马斯所推崇的现在的全球化形式和进程,我依然持有保留意见——托马斯的全球化进程看来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新·Sea Land公国;而我所希望的“全球化”,还应该更二,更2.0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