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谈论科学,可科学是什么怎么来的,我们应该知道
2015-03-20
科学革命这个词,我第一次看到是在斯诺的《两种文化》中。斯诺作为一个科学家和作家,身处两种文化的中心地带,通过自身的感受,提出了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的日渐强烈的割裂,造成了两种领域的对抗。不过斯诺只是从他周围的人和事物出发,并没有深入挖掘历史,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解释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之所以相距逾远的深层原因。
《科学革命》完整地阐述了科学这个概念形成的历史,从多个学科的发展,多角度表明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神学,从历史的纬度上给深受实证主义及辉格式科学史影响的我们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我们传统认识中,科学与神学应该是水火不容的,科学是理性的,神学是愚昧的,科学家都是带着怀疑的眼光看着世界,相信宗教的人是深信地球是远的,世界是有水火土木构成的。可是现代的大学的前身就是教堂学校。当时的大学,最高的学科是神学,如果不掌握逻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是不可能成为神学家的。正是中世纪的大学,塑造了西欧的精神生活。约在14世纪中后期,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兼具现代性和新颖性的新时代。这时的人文主义学者并不是反宗教的,他们之中许多在宗教中担任职务,并从事着自己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
其实关于宗教的问题,信仰上帝的问题,我认为《科学革命》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就近代早期而言,基督教教义并非意见或自人的选择,而是自然事实或历史事实”,如同现在受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传统中国意识教育的我们,自然是较少的信仰宗教,而不是如同西方国家一样是一个宗教社会。
在基督教的观念中,上帝通过两种方式来向人类来显示自己,一是《圣经》,二是世界本身。所以在传统的基督教观念中,对世界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行为。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开普勒、波义耳、牛顿等许多大科学家始终坚信上帝,认为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自然科学是神学的分支,宗教才是研究自然的原动力。
我们往往用现在的观念去简单的看待历史中的人物,发生的事件,把造成的误解当作古人的愚昧无知。到底谁愚昧而无知,一眼可见。
在人文主义的兴起后,欧洲大陆陆续发生了活字印刷的发明、地理大发现及基督教改革等深刻改变社会历史发展的事件。
约翰内斯•古腾堡在15世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仅促进了书本的普及,而且使得图像和图表的准确复制有了极大的改观,这对医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的发生,极大的扩大了当时欧洲人的视野,大量新物种新鲜事物的发现,刺激了欧洲人的求知欲。
马丁•路德在1517年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兴起。
无时无刻不在被新鲜事物新鲜观念刺激的欧洲人,不断投入到自然科学的研究。在当时,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壁垒使科学、人文科学和神学相隔绝。各个学科以及各个方面之间都是相关联的。而现在,各个专业的细分领域多到可能同个专业下的科学家都没有听说过。如今的科学、文学、社会学等每个学科都有一个象牙塔,现代研究方法造成了一个脱节的、支离破碎的世界。使人类感到疏离和孤立于宇宙,而近代早期自然哲学家都持有一种更为广阔和无所不包的世界观。
劳伦斯•普林西比写《科学革命》也是为了唤起科学家之间的人文关怀,希望现在的科学家也如同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一样广阔包容。下面由本书的尾声的一段话做结束语。
“由于放弃了意义和目的问题,缩小了视野和目标,拘泥于字面意义因而无法理解对于近代早期思想来说如此根本的类比和隐喻,那种内在紧密关联的宇宙图景已经彻底瓦解。具有广阔的思想、活动、经验和专门技能的自然哲学家已经被专业化、专门化的技术科学家所取代。结果导致了一个与更广阔的人类文化和生存视野分离的科学领域。虽然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使物质财富和思想成果达到了惊人的水平,但我们无法不认为自己因为丧失了近代早期那种全面的眼界而变得更加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