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遇见自己
2011-12-12
活在当下,大多数人们都感觉越来越忙、越来越累了。这种感觉一方面来自于真实可感的生存压力,比如社会、信息、工作、家庭、生活、学业等诸多因素。另一方面,我以为就是人们越来越少时间关注自己,尤其是是关乎心灵的层面。
这些天,晚上无法入睡的时候,总是习惯拿起李欣频的《做自己的先知》,这是她在印度修行21天的笔记。跟着她一起体验那玄妙而振奋人心的自我寻找轨迹。说心里话,在此之前,我对灵修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灵修在基督教中,是指 "默想神的话语,即圣经的话语"; 在其他宗教学说中,结合灵修传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通向灵性有四种不同进路,即:智慧、胜王、 巴克蒂(虔信)和业报(行动)。
很自然地,我联想到她是希望依靠自己的智慧去靠近、去探寻那个本真的、没有被现实生活蒙蔽的真正的自我。可是究竟真我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怎样遇见自我?是那样安静地等待还是苦苦地寻觅?当你在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状态下遇见本我是,你又能怎样呢?
我偶尔也会想要主动地剖析一下自己。可是,当我读了这本书,确切地说,是读了这本灵修笔记后,我发现自己只是在观望,观望,如同一片硕大的法桐叶在我的眼前飘飘摇摇,我自以为关心,自以为心痛着它的生命在那一刻悄然流逝。可是,这所谓的关注其实是那样的无关痛痒。它的命要义于我只是一段看似抒情、实则苍白的白描画面。而那短暂的感慨,在忙碌而枯燥的一天里甚至连个休止符也算不上。是的,周围真的太嘈杂了,以至于我们的双目失明,两耳失聪。我们在为自己超常的适应能力沾沾自喜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久而久之,纵使你有些觉悟,已经没有能力找到一条真正的、智慧的通往心灵之路。
很喜欢书中主持开学仪式的老师所说,“你完全不必做任何事,让事情自然发生,自然完成……你只要让你的心,自由地说出它想要的……不要抱着‘期待’来过这21天,否则你会被自己的‘期待’锁住,就没办法全然地经历当下……不要小看‘当下’的力量,它同时包含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只要你全然地与‘当下’共处。”
真的是这样呢,纵使你有千般能力与前身、后世相处,你又能做些什么,或者改变什么呢?所以不要枉费精力,全然地做好现在的自己,这是我们唯一能够做的自我救赎。
在书的最后,作者告诉我们,“‘觉醒’,说穿了,只是视点的改变,以前看局部,现在看全像,知道一切发生都是有理由的,一如春夏秋冬,没有一个季节应该消失,所有的组合都是最完美的。”
最后,我想引用奥修在其著作《成熟》中提到的:“每七年,人的身心都会经历一个危机与转变,每隔七年,你的身体所有的细胞会完全更新,因为人类的生命不该被简单地划分为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人每隔七年就有一个新的阶段会展开。”
让我们安静、睿智地迎接这些属于自我的崭新而美好的阶段到来吧!张开怀抱,在每一个转角处,用爱与感激迎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