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真相
2012-07-06
这本书应该定位为小说,而不是传记。既然说是小说,就一定会有非真实的因素在内。这本书,采用双线。就像小说封皮上那条引人注目的大辫子,是由双股编制而成。一股就是现代的第十九个妻子的故事。贝凯琳.斯科特是斯科特的第十九位妻子。一夫多妻制是基本教义后期圣徒的一种信仰。斯科特被杀,贝凯琳被列为嫌疑犯关进监狱,其子乔丹.斯科特走上了拯救母亲的冒险之路。如果说这是一个孤勇斗士破案救母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显得节奏比较缓慢、情节不够紧张刺激。甚至,中间还穿插着乔丹和汤姆的浪漫情缘,没错这是一出BL的故事。我觉得这一条线的看点,除了在于追求真凶的一面之外,另一面就是了解梅塞德尔基本教义后期圣徒和其一夫多妻制的现状。
另一股线是具有史料特点的安.伊莉莎.扬的反叛历程。书从她的母亲伊丽莎白.西昌.韦布的婚姻生活开始,直至安背叛布里翰,奔走世界各地鞭挞一夫多妻制度,最后甚至不知所终为止。虽有很多史料,但是,也是经过作者的改编。个人觉得这部分的材料稍显不足,尤其是安和布里翰的婚姻描写太少,只占书中很少的部分。这一部分应该是决定性的证据,最能有力的向读者们证明一夫多妻制度的弊端。但是,安的描述很简略、跳跃性也强。给人比较片面的印象。另外,安的反叛应该很大程度上受到住在她旅店的异教徒们的影响和鼓励。可是,这一部分介绍也不充分。
就像吉尔伯特的信中所言:“对应她(安)的记忆和愿望的真相,那不是唯一的真相,绝对不是。”应该说这部分传记是安定真相吧。
读书的过程发现两个比较大的疑点:
1、第88页/97页均提到1844年6月6日伊丽莎白怀着安。而后来说1848年秋,安刚满一岁。这一段的描写旨在说先知在伊丽莎白怀孕期间就动员她的丈夫再娶另一个妻子,突出一夫多妻制对女性的残忍,和婚姻的亵渎。可在第112页又提到1848年九月十三日安四岁。年份明显不多,令人产生怀疑。
2、另一处,在第364页安提到“我在舞台上的那些日子从没有演过《哈姆雷特》。在学校里也没见过,我父母的书架上也没有,朋友家里也没有。但是,在第225页,詹姆斯.迪第一次见到安,并向她大献殷勤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演的奥菲利娅多可爱啊。”
倒是很喜欢书中吉尔伯特写的信,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他的睿智和宁静。就像他所写的:“历史学家写的是一种真相,传记作者写的是一种真相,小说家写的是一种真相。以此类推,我母亲在《第十九个妻子》中写了一种真相。”
读者不必探究书中所写是否真实。面对一夫多妻制度,倒是可以深思和探究一下每个人的内心。也许我们都只是“一介凡夫”。
心情指数: 感动
阅读场所: 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