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记住书名,然后该干嘛干嘛去
2012-05-24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励志书所要表达的,跟熟能生巧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只是它多了一个可量化的指标罢了。这个理论是毋容置疑的,但是作者的论证过程着实不敢恭维,以至于我忍不住想吐槽。而这本书的行文实在太过浅薄,以至于我几度失去阅读的兴趣。
这本书是我在阅读完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的第二天看的。费曼在自传里说:不要太相信专家,也在自传的最后里提到草包族科学,对伪科学表示不屑,也谈到了在他所看来,何为真正的科学以及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精神和素养。
在“不要太相信专家”这一节,费曼说到他研究“能解释β(贝塔)衰变的正确理论”的历程。他在阅读过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论文之后,联想到自己很久以前做过的一些研究,并据此做了几项预测,那都是还没有人想到过用实验验证的情况,但当他考虑中子和质子进行计算时,得到的结果却无法跟当时已知的数据互相印证。再后来,在詹森(Hans Jensen)、维普斯塔拉(Aaldert Wapstra)和贝汉姆(Felix Boehm)的提醒下,发现中子和质子蜕变时,质子耦合应该是V和A而不是S和T,他的理论的一切都跟实际吻合了。而导致他误以为质子耦合是T的论文,却是他以前阅读过并发现数据里有所不妥的。然而不仅他,许多专家也没在意,往后写的报告全都说的是T。从那时开始,他再也不理会专家做出来的结果,总是自己动手计算每一步骤,以防止盲从而犯的错。而他在“草包族科学”一节里提到的心理学家杨格(Young)做小白鼠实验发现“老鼠是靠着在路面走过时发出的声音来辨认路径的”一事也再次印证了“不要太相信专家”的观点。
他希望我们能从学习到的科学和研究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到这样一个观念:他称之为“科学的品德”,也就是“进行科学思考是必须遵循的诚实原则。”他举例说:如果你在做一个实验,你应该把一切可能推翻这个实验的东西纳入报告之中,而不是单把你认为对的部分提出来;你应该把其他同样可以解释你的数据的理论,某些你想到、但已透过其他实验将之剔除掉的事物等,全都包括在报告之中,以使其他人明白,这些可能性都已被排除。要提供所有信息,让其他人得以裁定你究竟做了多少贡献;而不单单提出会引导大家偏向某种看法的资料。在他看来,这是科学研究和广告之间的差别。
然而,回到《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上,虽然作者在书中声称自己曾实地考察过那些培育出许多优秀乃至成功人士的地方,可惜那些例子都不够严谨有力,只是单纯的累加论据并不断导向自己的所要表达的结论而已,这跟“广告”无异,仅比方舟子不断罗列那些声称愿意“永不过问捐款使用去向”的人的声明以期达到你追究捐款使用去向就是无理取闹这样的效果的行为稍微好一点。那并不是真实的。
而在第二章中,书中提到一种神奇的物质“髓鞘质”,根据维基百科上的描述:
髓鞘的功能有三:一是提供轴突与周围组织,例如相邻的轴突之间的电气绝缘,以避免干扰;二是通过一种称为“跳跃式传导”的机制来加快动作电位的传递;三是在一些轴突受损的情况下引导轴突的再生。
绝缘和加速电位传递这两点书中提到了,然而作者时而说人脑中的髓鞘质是关键,时而说人体的神经网络的髓鞘质是关键。锻炼这部分的神经线路能使神经元包裹上更多的髓鞘质,使反应更快,技能更出类拔萃。这点不好说,但我持否定态度,髓鞘质的作用学界还没有定论,甚至连作者所声称的功效都没看到提及。这充其量只是作者听了别人所说的话之后的臆想,
而在P34页中竟然提到一种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书里还说“按实验室里的行话叫磷脂寡核苷酸”,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核苷酸只是物质,这种核苷酸甚至连RNA都算不上,怎么能构成构成细胞?而书中还提到它拥有细胞质,能感知到神经纤维的启动并牢牢吸附住纤维并开始包裹纤维。如果作者没忽悠,那么就是他的朋友,菲尔茨是个冒牌的海洋生物博士。
我真是无力吐槽了。
**未完待续**
作为励志书,这本书很不错,甚至比其他书还更胜二筹:它不需要你阅读便已表达了全部内容,而且所表达的还是正确的,可践行检验的。而作为读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记住书名,然后该干嘛干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