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主义与个人主义
2014-05-11
书的内容本身,更像是一篇大数据survey。
总结下来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现象可以被数据化,所以你可以获得比以往要多得多的数据。传统的抽样已经没有必要,因为样本已经略等于总体。于是出现了一些行业和技术工作者,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获得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比如被作者反复提到的google的搜索关键词与流感的预测,亚马逊的爱好推荐,沃尔玛把抵抗飓风天气用具与蛋挞放在一起卖等。销售人员不用在乎为什么飓风天人会多吃蛋挞,只需要看到二者关联在一起,而照此预测消费者的行为,以便更快捷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了。
let the data talk。数据会告诉你所有的事情。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诞生,使得寻找数据关系成为一个黑匣子。但是,量化哪些数据,数据如何分析,如何获得相关性,这些都还是数据分析人员的知识。信息如何使用,才是创新性与智商的比拼处。
好玩的是,作者提及了几个哲学思考的问题。
1,因果关系是不是已经不再重要了
2,互联网上的隐私保护问题。现在是用户自己公布隐私的时代了,很不得把自己每时每分的身与心的活动都公之于众啊,这些用户的信息被谁利用如何利用,涉及到对用户隐私的侵犯程度。
3,集体行为的预测,会不会带来对个人的不公正认识。
其实,这是一件虽然我一直不想承认但也隐隐觉得是不得不承认的恐慌事实,即自己啊,自以为是的自己啊,也无非是茫茫人海中不特殊的一员,拥有于大部分人相似甚至相同的行为模式。
大学时候必修的马哲里,有句话被刻在脑海里,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在的社交网络,难道不正是印证了这一点么。大数据中没有个人,有的是集团性的行为趋势,这将是集团主义与个人主义又一次的交锋。
个人认为,技术的进步,是让人类从繁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去进行智力集约型的创造。
不仅人类,组织/公司也是一样。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不断向经济链下外包,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价值/技术,才能生存下去。分工的职能化更加明显。
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过时的人。这种危机,将越来越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