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无效的营销》特别好,我会放在枕边时不时地翻阅。我跟同事讨论过“营销是否该对销售负责”这个问题,谈着谈着,我们越觉无力感,营销这个手段如同春天的雨水,有了它,种子才会发芽,但是只有雨水,种子就一定会发芽长成果实吗?不一定,也就是说如果最后种子没发芽、果实没长出来,产品没卖出去,也不能怪在春雨(营销)上。得出这一结论时,我们松了一口气。
回到家后,我又咨询家人这个问题。他却说,作为营销,不就得对销售负责嘛?否则你们工作的意义何在,虽然都说我们要重视过程,但是营销就是为了销售啊。
经他这么一说,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们都知道营销与销售挂钩,当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就会安慰自己。这时候,我们缺的是理论和方法。所以这本书好就好在了这,它直接道出所有营销者的心声“营销,就是为了销售”,并且一步一步地教你怎么做才能不做无效营销。
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了这五点,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下我的收获。
1、 如何让数据为你所用?
朋友刚加入的一家公司,借助社交平台卖产品。他刚接触内容运营,自然少不了一些顾虑。在《不做无效营销中》我们了解到,许多人都会斟酌思考“开始”OR“做好”,哪个更重要。我让朋友学习书中的方法,不用完全准备好,先开始。比如,先开始研究内容展示数据,通过覆盖人数、阅读次数、阅读页停留时长等,总结出读者喜欢什么样的内容。
挖掘的这些数据,会让你有小发现,然后再总结出自己的内容运营的方法论。作者说“分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于是我提醒朋友得出自己的结论后,何不请教下领导呢,或许领导会在自己的行业经验下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呢。最开始学习数据分析的时候,不要着急地想弄明白自己学到了多少,应该多利用数据解决一点点小的问题呢,这也是一种经验积累!
2、 营销对销售负责,如何负责才正确?
作者认为营销应该对销售负责,但并不是说营销就应该大包大揽地向客户承诺效率,何况这并不科学。比如用户看上一款产品,决定购买时却发现支付功能出现问题,导致无法支付。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让营销为此买单,显然不合理。那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以销量为最终目的地按部就班地做好营销的事就够了。也就是说尽管营销人无法为全部销售结果买单,但如果在做策略和执行的时候,不以最终提升销量为导向,那就是耍流氓。
3、 如何避免营销策略出错?
在盲从老板、瞄错人群、“没有”竞品这三个症状里,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个症状。
我们经常会误以为手里的产品适合所有人,还没有找到目标人群就开始推广产品了,最终取得的效果令人尴尬。《不做无效营销》这本书中提到,企业的目标受众人群是“小”、越“少”越有效的,精准比人数更加更要。比如推广的是一款洗面奶,无论是受众年龄还是地域跨度都很大,但是我们仍然要探寻大家的购买动机和触媒偏好等,进一步地了解人家为什么要购买你的产品这一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做营销。
4、 提高营销效率的秘诀是什么?
借势和造势,想必大家都听过吧,造势的话费点脑筋,借势就很常见了。我们经常会看到热门话题一出来,许多微信公众号都会在第一时间出来发稿,我们可以总结出,选题紧跟热点的文章有两类,一是把事件讲清楚,二是不仅把事件讲清楚了,还有自己的价值观。书中整理出三个关键点,我觉得值得参考。一是把挖掘目标人群的话题类型偏好;二是根据话题类型偏好,实时监测相关的社会热门话题;三是结合品牌或者产品特点及热门话题的内容,进行内容制作和推广。
另外,作者推荐了一个免费工具——事件博物馆,这一工具依托于微博、微信及网络媒体的实时数据,数据更新快,分析维度比较好,呈现各大社会热门话题及背后数据,非常好用。
5、 想要做好营销,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最近我也正在琢磨这个问题,当我在书中看到“讨人嫌的死磕精神”这句话时,别提有多高兴了,作者说出了我心里想说的话。做产品推广图的时候,会跟设计师反复确认字号、行间距,以保证读者的阅读顺序和看到的逻辑重点会按照我们的设想进行。写一篇推广文的时候,更为绞尽脑汁地去想语言风格,标题起什么,该用哪些案例来说明等等等等,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广产品。
想要对结果负责,就得这么“死磕”。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工作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不断地“死磕”,才能提供更大的价值。
每一章后面,都有一个思维导图,帮我们梳理本章里的重点内容。当然,书中针对“不做无效营销”还有很多深入地讨论,比如在第二章中,作者指出人群画像对制定营销决策非常重要,并且教我们如何给人群画像。比如在第四章中,提高营销效率的数据法宝,我上文所提高的热门话题借势只是其中一个小分支,书中还给出了其他方法供我们参考学习。
在我们感到无力感的时候,看看这本书是很有必要的。它帮助我们正确地去认识营销,教我们看数据驾驭数据,重塑自己的营销方法论,真正地做到有效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