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屋里的弗吉尼娅_伍尔夫传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 伍尔夫传 > 玻璃屋里的弗吉尼娅
杂碎汤 伍尔夫传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7-07-20 18:07:41

玻璃屋里的弗吉尼娅

    也许弗吉尼娅·伍尔夫早在1926年就预感到传记作家们会在她身后或多或少的胡扯八道,于是她以自己特有的鲜明风格写道:
    
    “没有传记作家能猜到1926年夏末我生活中的这件重要事儿,可传记作家们佯装他们了解人们。”

    这口吻颇带点儿弗吉尼娅式的自得,但昆汀·贝尔,她的外甥,即使在四十年后,仍然决定,还是不要被弗吉尼娅的这记巴掌打到为妙。于是,昆汀在这部《伍尔夫传》中,每一行,每一页,都渗透着无比的小心,他甚至颇为心虚地写下这样的话以回应他的姨母:

    “他们(传记作家们)不了解,或至少他们不该了解。他们所能声称的就是,他们比普通公众稍微多知道一点儿,还有就是,通过从回忆录或作品中零星捕捉到的少许迹象。他们能更正一些误解。”

    昆汀正是这样做的,他下定决心,跳下自己生来即占据的有利地形,和所有的“他们”一样,从大家所熟知的文献----无非是弗吉尼娅浩如烟海的日记还有书信里淘取宝贝。而且,他自始至终坚定地拒绝评论,无论是对弗吉尼娅这个人,还是对她的作品,他就象是一个倔强的孩子,闭紧嘴巴,只是伸出了手。这样做也许是明智的,但这样的明智显然也要承受这样的结果,这一点,他也颇为明智地预料到了:

    “如果他们技艺高超或非常幸运的话,还能勾画出一个连贯,令人信服的轮廓,不过,和所有的轮廓一样,在光线、姿势、情绪和伪装的一切方面,它和被画像人的实际形体只有着微弱的联系。”

    但是,为什么本书在宣传的时候,又要打着“伍尔夫最疼爱的外甥”这样的幌子呢?这个标签给予了我们一些颇为暧昧的心理暗示,似乎我们能看到一个私密的弗吉尼亚,她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或者,如果我们幸运的话,也许会在这个性情复杂的女作家灵魂最深处发现某些东东……,然而,正当我们遐想连篇的时候,翻开书页,却促不及防地遭遇到另一部文献汇编,或诸如此类的东东。

    没有《玛丽·斯图亚特》中的人性凶猛,也没有《巨人三传》那样的巨人传记作家与巨人传主所碰撞出的智性火花,弗吉尼娅的一生可谓波澜不惊,堪称“凶猛”的事件,无非如下:

    1、 幼时曾遭到过同母异父的兄长程度不明的性骚扰;
    2、 13岁时迸发的精神疾患断断续续地折磨了一生;
    3、 由于性冷淡造成的无性婚姻以及同性恋倾向;
    4、 用自杀的方式,消灭自己的肉体以战胜精神上的病魔。

    然而,尽管昆汀在这部传记里,将自己彻彻底底、严严实实地藏匿起来,他还是太爱姨母了,这使得他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闪烁其辞,语焉不详。在尽量客观地摆事实的同时,他还是竭尽全力地从四面八方来维护她,活象“老鹰捉小鸡”游戏中的老母鸡那样,在文字中闪转腾挪。

    例如:弗吉尼娅在少女时期所受到的性骚扰究竟到什么样的程度?个别关于弗吉尼娅·伍尔夫的生平介绍中,曾明白无误地指出弗吉尼亚确曾被某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强奸了,且这直接导致了其在13岁那年的疯癫。且不说“强奸”是否是实情,仅从后来造成的弗吉尼娅性冷淡的事实来看,这种性骚扰的程度应该不止是昆汀羞羞答答所承认的:充满暧昧意味的抚摸。

    对于弗吉尼娅后来所表现出来的性冷淡,“瓦奈莎、伦纳德,我想还有弗吉尼娅自己都倾向于怪罪乔治·达克渥斯(她的异父哥哥)。乔治无疑使弗吉尼亚对性欲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厌恶;可或许他只是加剧了一种更深的伤口,巩固了弗吉尼娅那种对性之粗鲁加以回避的性格倾向,那种倾向源于某种根深蒂固的,也许是天生的自抑。我认为在她的人格中,性欲是微弱、单薄的”。

    作者很想将问题的焦点引向弗吉尼娅先天性的性冷淡,一来,可以适当地回避家庭丑闻,二来,烘托出弗吉尼娅不食人间烟火般的精神特质。但显然,乔治所造成的伤害是肉体上的,而不是“乱伦”这个词所带来的道德层面的伤害,否则,又怎样解释弗吉尼娅和姐夫克莱夫·贝尔长期的公然的暧昧?在这一点上,弗吉尼娅从开始到结束都表现出全无内疚之感的理直气壮。如果将之归于当时蔑视传统道德的风气,似乎也不全然是那么回事。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昆汀似乎面临着比伦纳德大得多的困境:一方是自己深爱的姨母,一方是自己的父亲,这使得描绘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变得尴尬,且难以用辩护来绕过去。于是,昆汀再次采取一种不予置评的听之任之的态度。这本是一个很好地分析传主性格特点,内心世界之所以形成的机会,却很遗憾地被作者放弃了。当然了,我们也免于看到类似于弗洛伊德似的精神分析,利必多什么的,对男人的看法,对性的看法,以至于对世界的看法,诸如此类。

    但是,作为真诚地想了解弗吉尼娅的读者,不知道是应该觉得抱撼还是该谢天谢地呢?

    昆汀当然是果断而彻底地放弃了自己做为“弗吉尼娅最疼爱的外甥”的权威性,没有一点点“据说”,没有自己眼中的姨母,没有一点点可以供人搓牙花子,嚼舌头的爆料,他就象是一个勤勤恳恳的钉耙,细致地耙梳着那些史料:弗吉尼娅说了什么;弗吉尼娅做了什么;弗吉尼娅去了什么地方;弗吉尼娅新结识了什么人;弗吉尼娅怎样评价这些人(当然,这方面作者也是颇多保留的),适度的轻狂,适度的疯癫,适度的刻薄,……看似方方面面,但我们始终无法接触到那个叫做弗吉尼娅的杰出女性的内核。昆汀将他的姨母展示在一个玲珑剔透的玻璃屋内,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观赏她,揣摩她,可就是不能接近她。我想,这样做,虽然把弗吉尼娅很好地保护了起来,但也从根本上背离了弗吉尼娅自己的写作理念。

    所以,如果不是弗吉尼娅的死忠粉丝,谁能忍受得了这样一本长达四百多页,絮絮叨叨的巨型“言行录”呢?兴许是做为补偿,作者尽可能地在语言风格上继承----或者说模仿----或者说被影响----了弗吉尼娅的风格,不时地带给读者一些惊喜,例如这句:

    “像匹小马驹似的,她小跑着闯进贝尔夫妻和伦纳德夫妻的生活。……她骑着辆脚踏车出现了,像颗纽扣那么熠熠闪亮。”

    弗吉尼娅的语言风格,就象个一路小跑的少女,轻轻地喘着气,眼神发亮,昆汀虽然缺乏那种女性的轻灵,多了些男性的笨拙,但也足够了。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