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遇到你 - 敬一丹
完全不看《焦点访谈》,看到我遇到你这本书也只是因为kindle推荐了这一本书。我觉得不了解就去评价一个人是很幼稚的做法,所以我还是把这本书看完了。
在那个年代从主持人做起,做到名嘴,应该也是挺厉害的一件事。
相对来说,我是不是挺向往和人打交道而不是和冷冰冰的电脑去完成一件逻辑上的事情。我是不是真的应该去做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去提升我的价值,比如在事业方面获得成就。
我觉得没有资格把她文章对社会的认识都一棒子否定。也许她在体制内,比如对于政治的看法都比较正。但是她接触了那么多人,真的对社会认识更近一层。
现在发现,我真的有点太幼稚了。是因为BYBS束缚了我的思维。我会把找重点放在不应该放在的地方。我是否想成为tech-lead,或者只是想看到我在事业上取得进步,需要tech-lead作为标志证明我的进步?
## 转型期,人怎么了?
>从儒到商有没有转变的痛苦?知识分子下海,对中国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知识分子办公司往往伴随着主张、理念、追求,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有的儒商还存有最终回到书斋的念头,怎么理解?
为什么清高的儒商会趋向很俗的商呢?
下海为了赚钱,是不是会产生一系列的迷茫?失败的时候是否会觉得人生惨淡,为什么一定要赚钱这样的感受呢。虽然有是否下海的自由,但是当别人都下海了,其实也没有什么选择,为了不被抛在后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做到别人赚钱而不眼红么。所以,最后还是不自由还是没有太多的选择。<br/>
儒的价值何在?是帮助我们对这个社会产生了进一步的认识么?社会剧烈变化,能静下心来一直在书斋中想必是很不容易的吧。抓住机遇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真的重要么?
## 白岩松的新闻私塾
>白岩松有新闻理想,不传播毋宁死,以传播为乐,以分享为乐,具有影响他人的欲望。同时,他具有诲人不倦的气质,愿意并善于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向后生传授,在传授中始终保持激情。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真的很重要。现在好像把一切都认为是没有意义的,都被我否定了。有时候觉得不是那么讨厌,但是有时候又很烦躁。
## 感动中国
虽然知乎上说感动中国人物是比惨的节目。但正面意义还是有的吧,让我们了解了那么多为国家呕心沥血的人。虽然本质上是应该从体制层面去让比如学生受到义务教育,而不是靠着个人的英雄主义去挽救一些事情。比如姚明等在他们的领域取得一些成就,我觉得只能是尊敬他们,觉得他们厉害,而不应该用感动。<br/>
进入央视的人毕竟经过了一些筛选,为什么做出来的节目成为大家吐槽对象和现在中国一样。我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是选拔人才?还是节目审核?还是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