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构建于细_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职场 >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 > 现代国家构建于细
凤凰联动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11-13 11:11:27

现代国家构建于细

最近,一个瑞典的华侨朋友向我谈了瑞典社会对于中国人的复杂心态:随着大量中国旅游团的到访,人们看到了一些不那么文明的行为方式,社会舆论中也有不少中国负面信息的传达,完全确立中国的正面形象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是,在瑞典,学习中文的风气却在不断高涨,因为人们日益广泛地发现,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必须要经常和中国打交道,特别是要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要参与中国的合资,与中国的交流,已经成为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学习中文并研究中国就成了一个迫切需求和时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确实已经走向世界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确实已经迈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步伐,许多成就是的取得是我们的前人包括我们这些1960年以前出生的一代人也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当2011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7万亿元的时候,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如果我们没有像南美许多国家那样陷入中等发达陷阱,根据各个发达国家经验,未来不到10年,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而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儿。
我们已经提前40年于2010年实现了邓小平先生所规划的2050年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的目标。如果未来10年之内达到人均GDP一万美元的水平,无论我们再谦虚,按照国际社会的通用标准,我们的经济水平也达到了现代水平。
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已经不是梦。尽管中国的发展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平衡,尽管还有许多贫困人口,如同美国现在依然有10%左右的人口享受食品券的保障即类似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一样,人们并不认为美国不是一个现代国家。
经济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经济的标准已经超出了小康的范畴,也超出了历代的发展水平。一个13亿人口的群体以全面开放的态势同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奇观,也对人类社会传统的发展结构产生巨大的促进和冲击。
我们的最大挑战在于,在整个国家进入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发展水平之后,我国社会缺乏基本的经验,人类社会也没有管理如此人口数量以如此快速发展并同步推进其他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的经验。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采取何种战略进行宏观引导?各类社会要素如何进行新的组合?古老的传统如何保持和提升?现实在考验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我们正在快速地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所共有各类问题,包括老龄化的浪潮也在深刻地冲击着各个家庭和社会管理的多个层面。
现代国家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究竟进一步确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才能适应一个13亿人口大国以全面开放态势同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管理?
有意思的是,2010年6月,我辞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职务,到北京师范大学教书并出任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这件事情,成为当时的一个新闻,我因此也接受相当多记者的采访。既是采访,就要讨论工在民政部的工作,包括救灾、低保、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农村选举等。而这些工作,都与社会密切联结,过去就有不少报道。记者们的采访,当然是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了。
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汪毓楠注意到了记者采访稿的有意思之处,于是他建议我出一本书,书名就叫《部委规则》,因为年轻人喜欢了解我的经历,并从我的经历中理解国家机关的运作程序,增加一定的实感。他甚至于谈到:你的经历,特别是你对一些政策的完善,具有一些普遍的意义,可以视为是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探索案例,因此应该系统化地写出来,以作为大家前进的一个基点。因为现代国家需要通过细节的完善来构建,细节决定成败,但怎么发现这些决定成败的细节并且养成完善细节的文化,那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我的一些体会应该让大家分享,甚至引发大家的批评,才能推进现代国家的实在建设。
小汪的这些话对我产生了很大促进。我们这一代经过1960年灾难和文化大革命的人,由年龄决定,已经从整体上开始全面离开工作岗位而进入退休年代,我们也有责任将我们的一些经历写下来,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经验,也知道我们曾经的荒唐。于是我就答应了小汪的请求,动笔写作此书。
不过,小汪的要求是相当紧迫的。他认为一定要赶在几个月内完成,并且还签订了合同。这样,我就不得不加班加点写作。今年的春节,也在写作之中度过。这是离开行政机关之后,第一次尝到合同完稿的压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过去确实写过一些理论文章,也出版过几本专著,都是比较理论化的思索。这次的要求则是不要过于理论化,因为那样不便于大众阅读。按照这样的标准写作,对我来说更是人生的第一次。
当完成初稿之后,还是忐忑不安,不知是否合乎编辑要求,更期待读者的指正。
有趣的是,在我完稿之时,即3月17日深夜,北京下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窗外大雪纷飞。3月18日早晨的北京,银装素裹,空气格外清新。我以格外轻松的心情,写下此时的感受,也祝愿我的点滴体会能为现代国家的构建,提供一点参考。
想到几个月来特别是没有节假日的忙碌,更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他们的付出和奉献,才使我能够得以夜以继日地持续工作并得以完稿。

王振耀
2012年3月18日于北京

展开全文
有用 1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