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工作方法……_麦肯锡工作法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职场 > 麦肯锡工作法 > 不仅仅是工作方法……
朴道人 麦肯锡工作法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02 20:05:30

不仅仅是工作方法……

       整本书围绕工作展开。总的来说最值得回味的主要有以下8个习惯:
       习惯1:从零开始。
       习惯 7:重视成果、习惯8:分清“重视效率”还是“重视思考”
       习惯13:用30秒提出3个要点、习惯17:工作过程中与上司进行确认
       习惯18:确认委托人的意图
       习惯 38:自我反省
       习惯39:调整身体与心理
第一个主题是“问题解决链条”。这部分主要体现在习惯1~6,提出了问题解决链条的完整过程:
问题的确定——习惯1:从零开始 什么是真正的问题?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类似《水平思考法》的思维模式)
对问题进行整理——习惯2-4 整理=分析。通过“俯瞰视角”(摆脱单一的视角束缚,模拟自我、他人、第三方视角的混合)、“批判思考”(不断问自己为什么)、“空、雨、伞”思维方法(事前准备:事实现象—结论解释—应对之策)来分析问题的本质。
收集资料——习惯5:去“现场” 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海量调查(书籍、网络、历史文件等)——去现场(可以得到真实一手的资料、获得直观体验从而容易找出数据背后的真相)
提出假设——习惯6:从假设开始 “逻辑树”思考法,以问题为出发点,从左到右分散建立各种假设,并依次去验证假设。注意提出假设时的公平性。
后面还有验证假设、分析解决方法、实行解决方法,构成了完整的问题解决链条。
      其中,特别有意思的是习惯1:从零开始。因为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会陷入思维误区:面对问题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寻找解决方法。但是很多时候解决了现象不一定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去解决问题。比如面对业务下滑的现象,我们很容易想到去分析业务下滑的原因,尝试去挽救这项业务。但是常常容易忽视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去思考“是不是这项业务的市场已经在萎缩甚至慢慢消失了”。(类似于《水平思考法》)
第二个主题是“时间管理”。这部分主要体现在习惯7~9。
        首先是要意识到成果决定了我们的工作质量,而非工作时间长短。这也警示我们不要过度投入时间在工作上,要追求效率而非庸庸碌碌的忙碌。(习惯7:重视“成果”)
        其次是要学会分析具体工作是重视思考还是重视效率,前者意味着要投入时间去思考工作的本质,对应运用习惯1:从零开始。后者意味着我们只需要迅速完成这项工作即可。简言之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和“知其然即可”的区别。(习惯8:分清“重视效率”还是“重视思考”)
        最后是教我们学会建立“紧急度、重要度”的四象限模型,是一种时间管理方法。(习惯9:建立“紧急度”和“重要度”的模型)
   3. 第三个主题是“工作任务可视化”。这部分主要体现在习惯18~19。
       首先是要思考工作任务,与任务发出人明确一系列要素,如期限、目的、要求等。(习惯18:确认“委托人”的意图)
       其次再去思考如何在四象限模型中安排这项任务。(习惯19:在模型上安排任务)
   4.第四个主题是“沟通”。这部分主要体现在习惯13、14、17。
       首先是沟通的简短有力,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要表达的“现状的情况”、“对现状的解释或理由”、“结论以及解决方法”这3个要点讲出来,可以依次而谈也可以把结论放最前面,达到简短有力的效果。(习惯13:用30秒概括3大要点)
       其次是在沟通时要先提事实,再提假设。这部分很强调是对上司进行汇报的时候上司关注的是客观事实,比如数据构成的描述,基于此方便作出自己的判断,而非我们自己的假设、定性性质的描述。这也是一个思维误区。(习惯14:以“事实”为基础提出“假设”)
       最后介绍的是在工作过程当中,应该与工作任务的委托人(上司、同事、客户等)保持良好的沟通,保证工作方向是正确的。(习惯17:工作过程中与上司进行确认)
   5.第五个主题是“下属管理”。这部分主要体现在习惯27~34。主要在于认可鼓励、良性训斥、激发下属主动性、交流、授权、会议管理这些点,不做展开。
   6.第六个主题是“工作热度” 。这部分主要体现在习惯35-38。
       首先是学会寻找良师。独特思考、直觉敏锐、专业性强的人适合作为良师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一些困惑、问题。(习惯35/36:寻找良师)
       其次是介绍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得工作热情。其实阅读书籍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工作热情这一块了,广泛的阅读已经衍生到工作之外的生活当中,活到老、学到老。(习惯37:书不用读到最后)
       最后是自我反省。特别强调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每天花个5分钟左右,离开手机等外界干扰,纯粹地进行自我反省(聚集性思考),可以起到静心、谦逊的净化作用。(习惯38:用5分钟时间自省)
   7.最后一个是习惯39:调整身体与心理。这是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习惯。保持身体状态还能够作为一个显性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说每周固定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固定的作息都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好身体的状态。但是心理的状态调整是一个隐性的过程,不过一般来说调整身体状态真的做到了的话,一般心理状态都不会很差。

PS:针对书中提及的“紧急度”、"重要度''模型,另提供一种新思维: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38159见采铜的回答。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