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_超级整理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职场 > 超级整理术 >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M. Tong 超级整理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12-10 02:12:31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这类书真是日本人最能写,在Google上打入"超*术",结果有:超整理术,绝对达成业绩的超数字术,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这些全都是日本人的作品,这果然是一个能写出火影忍者这种作品的国家。当然,也少不了XX法类(如趴睡法)的书,不一而足。

并不是说这类书没用,而是在书店二十分钟就可以翻完了,里面有些小技巧也算实用,但是书的含金量远没有作者拔得那么高。我从小就是个比较马虎、懒得整理和检查的人,这使我在求学的考试中吃了不少亏。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这两年经过自己有意识的改进,在电脑中资料和文档的整理上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强迫症倾向。书中所说整理的要诀说白了就是“分类”,根据预定的规则对不同类别的资料采取最优的安置策略:如,最近在处理的资料摆在近处,处理过的资料存档,没用的资料及时清除。这些未必需要一一照搬作者的方法,而只需看一两个案例,根据这个原则思考自己的工作环境,比如软件的快捷键,设置常用软件的启动快捷键,少用的软件不放桌面。对于程序员,还可以参考《The Productive Programmer》这本书。对Linux程序员,我推荐i3这个Window manager (http://i3wm.org/)。

其实”整理“这个话题可以进行很好的深入。
1. 整理的一大作用是使注意力纯净,如果你的桌面上一大堆东西,很可能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理想情况下应该是眼前只有和自己目前工作项目有关的东西,次之则把这些东西放远,或是放进一个文件夹(存档),眼不见为净。因此,有效地使用多虚拟桌面和双显示器能很好地提高效率,你可以左边写代码右边看文档,而把浏览器放到目前看不到的虚拟桌面上--一旦完成任务需要上网时,你又可以一键切换到浏览器的上下文当中。很多人觉得自己记忆力衰退,其实并不是因为什么性生活过频,而是注意力碎片化,这使得头脑的工作记忆区没法持久地保持当前的工作内容,更不用说进入长期记忆区了:你想要上网查一个公式,结果看到新闻显示陈冠希老师又出了新作品,于是点下去看了20分钟,最后完全忘了自己原来要干啥。从这个角度看,拔掉网线可能比任何整理术都更有效。更多原理和方法可参考《Rewire your brain》这本书。

2. 我们需要整理的第二个理由是为了辅助记忆。因为我们对记忆的提取其实是现时的情景或思考激发了一些线索,其运作方式类似搜索引擎。这就是为什么每次看到陈冠希老师的新作品你都会联想到他旧有的作品。所谓有效的记忆,就是在记忆当时对信息的”编码“就考虑到将来提取的”线索“。这就是为什么过多、过细的分类可能反而起反作用,因为要提取信息的时候过多的分类可能让你很困惑。现在很多网站都用多标签代替了单分类,也是这个道理。其实在现有的搜索技术下,分类甚至是标签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是你在保存资料时就紧紧牢记资料的一些”关键字“,这个关键字可以在标题中,在内容中,当然也可以在标签和分类中。我电脑里的每本书我都用最能标识它的关键字(我在需要时能想起的线索)作为文件名,如果你记不住作者名字(比如他是个印度人),那么就不要在文件名中留有这些信息(除非是为了在搜索结果中进一步辨识),因为这些不会成为你提取记忆的”线索“。通过像类似Launchy的软件,你可以进行快速检索,在这种情况下分类不再必要。

3. 最高级的分类是头脑中的分类,我原来以为这本书会谈到这一点,但作者只是人云亦云的谈了些GTD和To do list。所谓头脑中信息的分类也是和记忆线索息息相关的,即是把新接触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大概分类,与旧有知识充分融合。在解决问题时也是如此,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过去的经验。王铮和我说过他有一个绝顶聪明的在UCB的朋友(确认这个聊天记录的时候我就是通过搜索王铮和UCB在Gmail中快速搜索找到的,在存档时我就加上了UCB的这个关键词),王铮询问和分析了他的思考方法,发现他在遇到新问题时都会首先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分类中相似经验进行初步尝试。他脑中还有一个分类叫”未分类“,对于陌生事物,他会有意识地将其放入这个分类中,这样做有两个效果:1.这可以降低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因为它是”未分类“而不是”未知“. 2. 可以将问题进一步分解,对子问题进行分类以类比。

最后分享书中的一个笑点:
P82:
更新信息的RSS,我常用的是”谷歌LEADER"。

展开全文
有用 75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回应

[已注销] 2013-07-30 22:22:55

日语里reader和leader读法一样。其实这是在黑日语。

仲虺 2013-06-20 17:27:52

谷歌LEADER应该是译者笔误

仲虺 2013-06-20 17:23:54

呵呵,说迂不太认同,当你被没有整理的环境和文件绑架痛苦的 时候,如果你的工作量不足以整理的话,那么无用。个人觉得有些方法还是可以借鉴

寒江雪 2013-05-12 21:35:56

读书到迂的地步。

liadouban 2013-04-22 02:54:58

只的确是日本人最擅长的领域

银色的鱼 2012-12-03 15:38:59

3. 最高级的分类是头脑中的分类,我原来以为这本书会谈到这一点,但作者只是人云亦云的谈了些GTD和To do list。所谓头脑中信息的分类也是和记忆线索息息相关的,即是把新接触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大概分类,与旧有知识充分融合。在解决问题时也是如此,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过去的经验。王铮和我说过他有一个绝顶聪明的在UCB的朋友(确认这个聊天记录的时候我就是通过搜索王铮和UCB在Gmail中快速搜索找到的,在存档时我就加上了UCB的这个关键词),王铮询问和分析了他的思考方法,发现他在遇到新问题时都会首先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分类中相似经验进行初步尝试。他脑中还有一个分类叫”未分类“,对于陌生事物,他会有意识地将其放入这个分类中,这样做有两个效果:1.这可以降低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因为它是”未分类“而不是”未知“. 2. 可以将问题进一步分解,对子问题进行分类以类比。

————这个说法很有新意啊,如果能再展开谈谈就好啦~~

disanxian 2012-06-13 16:49:09

“并不是说这类书没用,而是在书店二十分钟就可以翻完了,里面有些小技巧也算实用,但是书的含金量远没有作者拔得那么高。”,这个评价很中肯。

Teenie酱 2012-05-08 19:49:27

哈哈,这文章写的,很难将你跟技术宅联系起来。

以及提一句”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这书,真是kind of useless,如果读者本身已经建立”乐意“整理的意愿。

乐小样 2012-03-23 15:14:18

谷歌LEADER噗

两人行 2012-01-26 10:04:29

学习是困难的事情。认真使用好一些方法也是考验人的事情。虽然简单,但是本质简单的分类法,恐怕也只有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它的价值,认真去履行、优化的人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好处。用佛法的话说,扫地是修行,在于拿修行的心态去进行,最后得到成就。术的底下是道。道没有深浅,在于用心。不是你脑子聪明,观点鲜明,就有道。当然,我也是知道道理,但做的却非常不够的人。

两人行 2012-01-26 09:59:03

其实楼主整理的观点不俗,只不过偏偏要说写这本书simple、naive,就弱了。分类不止是分类,分类是管理手段的基本,从心理学上,恰当分类适合人类大脑功用的特点,而且分类学因人而异,不断实践的同时,人们不断相互交流自己的有益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我整理术的完善,是自我管理的捷径。分类不是感性的,随意的,要成为体系,制定规则,不断创新优化,才最有效率,所以,学习和交流他人成型的一些经验是非常有助益的。

tuckme 2011-12-25 12:00:48

即使用了谷歌READER我还是觉得那里很乱,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老是攻击谷歌服务器,登陆有问题,而且某些订阅一点即连不上。

杜周 2011-12-11 16:30:06

标题很亮!

Mr K 2011-12-10 11:03:31

童目老大多出书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