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水淋漓,大快朵颐,最是搭配。吸吸溜溜,牛饮鲸吞,听得喉嗓吞咽咕咕,就下了很大一碗饭。
我有个堂弟很喜欢汤,我是无辣不欢,他是无汤不饭,无论吃什么菜,嚼什么饭,都不忘舀一勺汤,无专汤,就菜汤,意兴勃勃的,和在饭里,汤水饱满,饭粒光亮可见,蘸着汁液,吱流下肚,吃完不忘吧唧下嘴巴。引得他老爹总追上几句:“行啦,行啦,你也多吃些菜吧!哪有你这样子吃饭的。”当时我尚不明汤泡饭对消化不好的道理,换作如今,非得说:“这样子吃饭,See you tomorrow!”如若真是如此,那是很差劲的胃,玩笑罢了。
好了,少说闲话。最近收到一本书《爱,不停炖》,书样很是活泼,我也就不妨下笔轻松。封面上水彩画开火锅宴一般,一大罐子煲汤漾荡着四溢香气,旁列各种食材,黄红色调,透着暖意,72道应季汤品+72篇艺文推荐,有些意思。汤之名目并未因艺文相间就挣脱了地气,荠菜豆腐羹、金针菇芦笋汤、鲫鱼豆腐汤、黑米薏米糖水……凡此种种,生了津液,润了喉肺。书页所见,望梅、画饼充斥脑仁,颇引人伺弄下灶台,掀一掀锅盖,把一把羹匙了。
叶子如此,蕊心如何?十几年前,我班黑话极流行,一个朋友惯说服饰、书册封面为叶子,现下早已不知人归何处,不晓得吃什么饭,做什么汤去了。书的内页插画粉绿黄青相间,豆腐、冬笋、芹菜、番茄、枸杞、海带……都一一那么的描画出来,水彩笔触自然无法细腻,样子倒可爱,我小时最困惑画水彩,涂色不均不匀,一不小心出了边界,现下明白水彩要的就不是匀称比例,书中莲子和三黄鸡同观、老鸽与杏仁等大,也可说是一番趣味。书的编排左侧页幅文字为汤之名目、做法,做法形容极简,依法施为可否煲得靓汤,尚不知,照葫芦画瓢后,才好一番品评,然后说道说道。名目、方法下,则是一些点滴常识,关乎时令、营养、食材选择,有些条目很好玩:介绍去鱼腥的技巧,题作“一条追求完美的鱼”,让人联想到编者构思题目时一定一脸的坏笑。书的右侧页幅则为艺文推荐,有电影、城市、歌曲、著作的赏读文字,可作观览前的引子,作一了解,至于艺文是否与汤相合相恰,那就全任读者的经历和视角是否能勾起一腔思绪了。《凤凰》篇对应琵琶糖水页,众所周知凤凰土产姜糖,湘西之魂沈从文厌辣嗜甜,如此安排,权作我个人附会,编者是否这般考虑,不多揣测。《凤凰》这篇里提到“我们买了一束白色的小雏菊,到沈从文的墓前献上……”编者看来有所不知,去沈先生处表达哀思,最好应该还是捧上一大丛的虎耳草,各花入个人眼,由人顺遂吧!
写到这,不禁有一点莞尔,书从名字到内容都属清新,是给青葱少年看的,家里掌勺的恐怕却是老子、老娘。或许编者也有此踌躇,底页不忘加上几个字“更好的自己,不是一天就能达成的。让我们,慢慢炖一碗自己的汤,慢慢成长出自己的模样。”
金庸就写黄蓉为洪七公曾煲得上好的好逑汤,不过二八年纪,如此说来煲汤或真不是长者专属。少年人买了书,看画学样,权作记忆;中年人粗了脖颈,增了腰身,肥了屁股,文火慢慢熬,时间慢慢煲,熬上了年头,家计上了心头,枝枝蔓蔓,生生活活,就此上道。
城市中行走,度几许春秋,识见冷暖后,放下包袱,悠悠然,咕噜噜,再多喝几碗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