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_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 > 如何正确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喵小二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6-14 21:06:39

如何正确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你的孩子是否喜欢问“为什么”?

“为什么大人可以玩游戏,我不行?"
“为什么我不能养宠物?"
"为什么我的东西要分享给别人?"
... ...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通常会有以下几类回答:
1.听话派:别问那么多为什么,听妈妈话照做就是
2.为你好派:这样做都是为你好
3.守规矩派:这是规矩,必须要这样做

总结起来,上述回答都避开了事情本身的分析,只是简单粗暴的禁止孩子做,弊端显而易见。听话派教导出来的孩子擅长服从权威,却缺乏创造性;为你好派教导出来的孩子表面服从,私下里却油盐不进;守规矩派教导出来的孩子过于死板,遇事不知变通。

从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角度来看,以上几种敷衍的处理方式都不是最好的。台湾沟通专家罗怡君指出:禁止,是最简单的管教方法,一句不可以确实可以帮大人省下不少麻烦,但是坦白来说,这些被禁止的事都真的“不可以”吗?人类社会的规则纷繁复杂,每件事都需要放在特定的情境下来分析和思考。与其简单粗暴的禁止,不如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探讨被禁止的事情的起因和背后逻辑,启发孩子的思辨力。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点》前四章分别从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中选取了一些常见小事,妈妈带着女儿从琐碎的生活小事谈到社会责任,无时无刻不在启发孩子独立思考,教给孩子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和方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最后一章是讲孩子一些应该被鼓励的事,可以让孩子加强自己正确的信念,肯定自我价值,进而影响到别人乃至整个社会。

看这本书挺有感触的,书中的每个案例都取材于罗怡君和女儿的真实对话,二人面对“被禁止的事”认真、陈恳的思考态度,是我从未经历过的。

由于家庭原因,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奶奶重男轻女,只会凶神恶煞地喊我这也不准做那也不准做,至于为什么,她给不出任何答案。于是我表面顺从,私下特叛逆,给人的印象是:不懂礼貌、桀骜不驯、孤僻、不通人情世故。

长大后,我懵懂地进入校园,踏入社会,在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面前不断摸索和试错。最终明白社会的规则和人情的冷暖,但花费了大把的时光和经历。我质疑幼时被灌输的简单粗暴的思考方式,是不是后来一系列弯路的罪魁,假设当时多一些引导和启发,会不会让后来的人生少一些遗憾。

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不过下一代孩子的人生发展却有无限可能,我们深知现行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所以要与孩子携手绕过这些障碍,我们熟谙社会惯常的陈腐规则,所以要带领孩子打破这些伪善的假面,自由地做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别人说对不起后我一定要说没关系?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打闹中孩子抓伤了妈妈,妈妈有点生气。孩子道歉后说,你要说‘没关系’啊,老师说人家道歉后,我们要说‘没关系’。

妈妈还在气头上,说,我明明现在不开心不舒服为什么要说‘没关系’呢,明明‘有关系’啊。

孩子恼羞成怒,说,我明明已经说了‘对不起’了,你还要怎样?!

我们通常碰到孩子发生争执冲突时,大概都是这样教导双方一句对不起,一句没关系就解决了。我常见在公共场合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催促着双方孩子道歉和接受道歉,只是双方的眼神依旧是恼怒的,谁也不愿意看谁。

其实细细想来,咱们30、40岁的人,平常碰到点不开心的事还要生气,恼怒,吐槽,需要时间消化情绪,怎么能把孩子当成道德楷模呢?这样的表面和平,真的能让孩子知道对方为什么生气吗?如果一味的遵从道歉的话术,培养出的孩子只是学到了礼貌的规范,却没有培养真正的同理心。长大后,就会成为每个人朋友圈里的都有的一类人,打着“我这人说话就是这么直接,你不要介意哈”的幌子而口无遮拦,伤人了还不以为意。

比起简单粗暴的学会说对不起和没关系,更重要的是思考其背后的逻辑。经过这件事后,书中罗怡君和女儿又沟通了一次,女儿清晰的说出来自己的理解:我这件事不原谅他,他不可以下次再这样,但是平常我们还是很好,不影响其他的事情。

其实对于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很多大人都未必想得这么清楚。

最后总结,书的标题起得很好,所有被禁止的事,所有的为什么背后都是教孩子思考的切入点,与其简单的敷衍孩子,不如一起来思考,规则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