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爱与财富的对话_24堂财富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 24堂财富课 > 传承爱与财富的对话
寄身石火光 24堂财富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7-04 18:07:08

传承爱与财富的对话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很多父母把一些名人的家训作为教育子女的“标准教材”。但是,中国传统的家训,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等,往往充满了长辈居高临下的威权和琐碎的唠叨。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家训一般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长辈和孩子之间缺乏平等的互动和交流,二是讳谈财富话题,回避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主题。
针对中国传统家训的缺失,当代有多位名人进行了批评。
正如袁岳先生指出的实际情况:中国父母非常缺乏与小孩的对话技巧、方法与经验,最终我们就没有对话的习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在沉默与家长里短的寒暄中进行着内涵度很浅的家庭生活。
朱民先生也认为:在商业化社会不谈商业是回避现实。徐小平更是指出:强烈的致富欲望与匮乏的商业知识形成一对矛盾。中国人在商业文化方面基础薄弱、教育落后,这是很多人奋斗失败、生活郁闷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24堂财富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这本书的出版,弥补了中国传统家训的缺憾,为国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范例。

2
陈志武生于1962年。他是著名的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他的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
在《24堂财富课》一书中,陈志武先生根据女儿陈迪“成为世界富豪”的梦想,因材施教,把复杂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转化为浅显直白的话语,让女儿掌握商业的奥秘。同时,他利用阐释商业伦理的机会,引导孩子理解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在教孩子赚钱的同时,也学会做人。
孩子的话直指人心,常常会提出一些让成年人深思的问题。比如陈迪问父亲:“为什么会有国有企业?企业由国家或政府所有,不等于是不归任何人所有了吗?谁还会在乎这些公司经营的好坏,亏损还是盈利?”“‘花自己的钱心痛’、‘为自己赚钱最卖力’等都是常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家曾经去实验国有制?”
在陈志武先生介绍了国有企业的来龙去脉后,陈迪叹息道:“我真对人类社会这么多人、这么多国家都走过弯路感到失望。真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认识上的这种盲点。这些历史也说明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储备还太少,否则,怎么这么多人会作出那种选择?”
正因为人类曾经在经济领域一再走入歧途,所以父母从小对子女进行商业教育,才显得格外紧迫和必要。

3
陈志武先生在本书中讲了很多既简单又不简单的商业知识,比如比尔•盖茨何以成为世界首富,星巴克如何在几百年的老行业中取得成功,日本企业家如何利用“女婿养子”制度传承家族企业等等。但是,除却这些商业案例的剖析,我认为他在本书中讲的最深刻的一个道理是:越是讲人情不讲市场的社会越没有人情;相反,只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才有真正的人情。
他解释说:
“如果没有市场的深化发展,整个社会反而没有浪漫,没有爱情,没有‘人情’,到处只有利益。在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连婚姻、家庭都要跟商业目的、利益交换捆绑在一起。结果是,社会表面有‘人情’,实际没有属于情感的空间。”
“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的市场化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许多人际利益交换从婚姻、从家庭中剥离出来,意味着家庭与商业的边界越来越清晰,淡化了婚姻与家庭的经济交易功能,强化了婚姻与家庭的感情功能,把那些冷冰冰的利益交易留给市场去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拥有足够发达市场的社会,反而才可以普遍充满浪漫、充满情感,因为如果没有市场,连婚姻、家庭都必须定义在利益交换上。”

4
以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儒家的家庭理想中,父母生儿育女是为了“养儿防老”,本质上是一种投资。
美国社会则主张以 “利益下传”为主线的家庭模式,强调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而不是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义务。正因为如此,美国社会没有“三纲五常”这种压抑个人权利、抑制个人自由的文化体系,父母也用不着逼着子女时时刻刻都得听自己的话,喜欢父母是自愿的、是可以选择的。
相比之下,在儒家的家庭模式下,虽然子女在出生之前没有任何选择,但他们从小就受到“三纲五常”等级秩序的约束,成为社会大机器中的螺丝钉,没有自我、没有个人身份,但却要无条件地接受孝敬服从长辈的义务。对被动地来到人世间的子女,这种束缚不公正,因为他们必须没有选择地接受这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义务。
不过,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有条件把家庭从经济利益交换的功能中解放出来,让家庭重新定位在感情交流、心灵沟通的功能上,以能够跟子女平等交流沟通而欣慰。

5
在本书最后附录了陈志武先生写给女儿的两封信,情真意切,父爱溢于言表,让我为之动容。但是,从信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迪在进入高中后,已经不怎么和父亲交流思想和情感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局外人,我只能猜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她进入青少年逆反期,为了取得对生活的控制权,故意与父母反抗;二是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言,如果家族中突然出现一个杰出人物,会导致其他成员自卑,由此产生疏远。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正如大多数人对故乡的风景名胜熟视无睹一样,我们对父母也是如此。但愿陈志武先生的真情最终能够打动女儿,让爱与财富得到传承。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