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晏阳初与平民教育_晏阳初传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晏阳初传 > 转载: 晏阳初与平民教育
南桥 晏阳初传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6-08-04 00:08:47

转载: 晏阳初与平民教育

转载自中国网: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yuwai/176896.htm
  
[现代化进程]人物-晏阳初与平民教育
 
 
   在法国教华工识字
    1918年初夏,晏阳初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两天后,即束装赴法国战场参加基督教青年会主持的为华工服务的工作。当时的法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劳工严重不足,后方各军需工厂共招募了十五万余中国劳工。由于食品不足,加上语言不通,思家日盛并导致种种不满,各华工队连续发生罢工和互殴。

    六月中,晏阳初到达法国普蓝的服务中心,当地有五千华工。他为他们代写代读家信,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劳工们热心而有责任心,并不粗鲁愚笨,只因贫穷缺乏读书机会,所以不识字。晏阳初想到“人贵创造”的名言,心想如能教华工们识字,让他们逐渐能写简单的家信,比之于代他们写读家信,要更有意义得多。于是他开始研究应用何种课本,他想民间习惯作儿童启蒙用的《千字文》、《三字经》,对于这些成年的华工不具有立即实用的功能;且国内文学革命已经发生,不宜再袭用文言。为使华工便于识字,晏阳初从中文字典和国内的报纸杂志中选取常见文字,编成若干单字语句,再与华工日常习用口语综合比较,最后集纳了一千余字作为基本教材。

    晏阳初鼓励华工识字,令华工们很感惊奇。他们大多没有信心,经一再动员,才有四十余人参加。晏阳初带领他们每日工余饭后上一小时课,四个月后,三十五人完成课业,能够运用这一千余字写信了。其余华工大感意外,纷纷要求学习。因为老师不够,青年会又邀请欧洲各校中国留学生前来协助,有一百余人陆续来法教学,林语堂即其中一人。之后,晏阳初又试行一新方式:由学会识字写字的华工再来教不识字的人——试行效果良好。大批的识字班陆续设立,其他各服务中心也仿效推行。这其实是我国平民教育运行的起源,也可说是上一世纪的一个大奇迹。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德国战败而结束。但华工们一时尚难回国,晏阳初发现他们对识字读书有浓厚兴趣,且充满潜力,为使他们回国后能发挥作用,就着手推行另一计划:动手刻写一份供华工们阅读的石印周报。1919年1月15日,基督教青年会《驻法华工周报》创刊。内容分论说、祖国消息、欧美近闻、华工近况、名人传略等。并先后以《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中国衰弱的原故》、《国民若要教育普及,你看应当怎样办才好》为题举行征文,很多华工应征投稿。这份报纸使华工们进一步尝到识字的甜头,也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

    这年四月,驻法华工青年会干事大会在巴黎近郊举行,讨论主题是华工善后及平民教育两大项。晏阳初所倡议的基本中国字汇和集体教授法,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华工到法之初,识字人数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经过一年多的基础教育便已增至百分之三十八。

    解决中国的文盲问题

    晏阳初赴法一年后,矢志回美完成学业,然后归国,终生为苦难同胞服务,以解决中国的文盲问题。1920年初夏,晏阳初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他踌躇满志地说:“中国如不能消除极大多数的文盲国民,即不能进入民主时代。我根据在法国编行的华工识字课本,再用科学方法重加选订,更求适用。如有大量志愿人员共同努力,愿每日提供二小时教授文盲,四个月一期,中国在短期内将可达到消除文盲的目标。”

    这年八月十四日,晏阳初重返离别八年的祖国。他到上海后即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主持智育部新设的平民教育科。他认定,做好这事先要调查,因此,从1920年冬至1922年春,他跑了十九个省,调查各省平民教育现状,访查各地的通俗学校、工读学校和平民学校,收集教材教具,观察各地平民的生活。这期间他与许雅丽结婚,婚后仍奔走于四面八方。

    调研使他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在国内推行平民教育,不能采用在法华工教育的教材和办法,因为两者的生活有种种不同。他想出的办法是:每日午后或晚间,利用挂图和幻灯等工具,教平民学习白话文的“千字课”,于四个月内读完。晏阳初在法国编的“识字课本”是就实地经验选订基本字汇。在国内他发现南京东南大学教授陈鹤琴正在研究“语体文应用字汇”——搜集儿童用书、报纸、杂志、小学课外读物、古今小说、杂类六种语体文,共计554489字,归纳重复用字后,计单字4488个,再用科学方法制作“用字次数”。其中最多见的一千字,恰与晏阳初在法国选订的“千字课”中的八百余字相同。晏阳初在新编《平民千字课》时,参酌这两方面作选字标准。1922年2月,青年协会书局刊行晏阳初主编的《平民千字课》出版,全书共96课,分四册,每册24课,每课有十或十一个生字,供平民学校四个月用。晏阳初在每课生字旁,附书注音字母,以便读音,这是他将法国华工队教读中文生字及注音字母的方式融合为一。书中每课前有图画一幅,把课中的意义,描绘出来,帮助学生明了课意,并引起他们的兴趣。《平民千字课》除认字之外还注重常识,这比起当时的其他课本,更是一大进步。

    1922年2月,晏阳初从上海到长沙招收了一千二百名年龄六岁至四十二岁不等的学员进行扫盲教育。以后各县陆续设立平民学校一千七百多所,共有学生五万七千六百多人。1923年2月,晏阳初到烟台,和长沙一样,他应用单班教学法和挂图教学法作实验。而他第一次应用幻灯教学,则是在嘉兴。嘉兴有平民学校两所,一在城南,一在城北,共计学生二百余人。晏阳初用幻灯教《平民千字课》,第一次月考,全都是高分。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夫人熊朱其慧与陶行知一同前往参观,大受感动。她邀请晏阳初、陶行知、朱经农、袁观澜、胡适、傅若愚等讨论组织全国总机关,在全国各地推行展开平民教育的计划。1923年6月20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正式成立。第二年八月,晏阳初应邀到北京平教会总会就职。平民教育在各地的成功,引起了张学良的关注。他深知乌合不教之兵不堪作战,1924年初夏,便邀请晏阳初作了详细的军内教学计划,并组织委员会负责,张学良任主席。每营以一长官任教师,能读写的士兵任助教,每天上课二小时。晏阳初为推行这一空前的军队识字教育实验,供应了五万套《平民千字课》,六十部幻灯机,并率先主持执教了有三百名军官参加的师资训练班。

    定县平民教育的壮举

    当时的一些名流,如熊希龄、梁启超、胡适、蒋梦麟等,都做了平民读书处处长。梁启超在松坡图书馆设立平民读书处,亲自训练助教。胡适家的平民读书处由胡的长子胡祖望做教员,厨子老妈子等都来识字。陶行知家也设立“笑山平民读书处”,陶自己先教长女读千字课,再由她教妹妹,然后两个孙女教祖母。陶行知认为这种连环教学法是推广平民教育到每一家庭去的好方法。

    平教总会为研究乡村改造的有效方案,1929年开始在河北省的定县搞实验。定县距北京西南约五百里,四十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百分之九十,经商次之,各种手工艺人又次之,在华北的农业区域中具有代表性。按晏阳初的设想,他所要进行的实验,“并不以教育人民识字为满足,而要使农业科学普及于农村。计划发展一个县为全国模范。”这一设想,得到定县士绅米迪刚的全力支持,并愿以其所在乡为基地。而清华学校的农科,也愿就其研究所得,与平教总会合作,在定县进行农作物和病虫害实验。

    定县实验很快就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流人才,创制第一等的计划,所做出的第一等工作。当时的大批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平教会,他们都认为这将是救国的惟一途径。

    平教总会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16岁考中秀才,旋往日本、美国留学11年,主修政治与哲学。民国成立,他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员,曾愤怒抨击袁世凯。后专心教书,任国立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与晏阳初长谈后,他毅然辞卸校长职务,到平教会服务。

    平教总会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耿裳),是梁启超亲近的友好。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即由他创办。晏阳初曾当面问他:你的画作何以只供豪贵赞扬,不用你的生花妙笔表达平民的可怜困苦生活?郑大受感动,半年后即辞去艺专校长参加平教工作。

    孙伏园是平教总会创办的《农民报》主编,他曾留学法国,并在北京大学任教。他主编的《北京晨报》副刊很为时人重视。他对晏阳初说:现在晨报副刊约有五千人阅读。晏提醒他:国内几万万平民正需要有人为他们撰写他们看得懂的文学,你何不到乡村去创造新的平民文学?孙极以为然,很快也辞去了旧职。

    熊佛西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回国后担任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他同意先为平教总会编写农村戏剧;等学校接替有人,即以全部时间居住定县乡间。

    瞿世英(菊农)是另一位哈佛博士,回国后志愿参加平教总会且屈就平民文学部干事。平教总会生计教育部主任冯锐(梯霞),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回国后曾担任广州岭南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另外还有陈志潜、汤茂如、刘拓等……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尤其近一百多年来,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次“回到农村”。正如晏阳初所说:自北京迁移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是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1929年,总会全部迁移定县,完全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居。

    晏阳初和同仁们耐心劝说农民读书识字,每当上课时,许多农民好奇地前来观看,以后也就纷纷报名。平教总会开始设立实验学校六所,到后来定县472个村,几乎每一村都有自办的平民学校。平民学校对农民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影响。熊佛西在定县不到两年就发现:农民对话剧的兴趣非常浓厚,还自动地组织剧团,演戏给他们自己看。据此熊佛西认定农民戏剧必能唤起农民“向上的意识”,他当时写的《锄头健儿》、《屠户》、《喇叭》等,演出都相当成功。

    晏阳初在“定县实验”时,深感中国教育制度完全抄袭西洋,以致大学毕业生对本国情况与问题缺乏认识,且耽迷都市对农村不屑一顾。为此他决心将乡村建设学院扩充为平民大学,包含四个学院:平民教育学院、平民生计学院、平民卫生学院、平民政府学院,以储备平民教育及经济建设的各种人才。

    抗战爆发后,平教总会迁至四川,在成都、南充、泸县等地42个县展开平教运动,发动各地小学教师及曾受教育的成年人,向五十多万农民讲述抗战要旨,同时教他们识字。晏阳初与各方人士多次商谈后,拟订平教总会工作的三大要项:建平民大学、平民印书馆、平民电影厂,利用多种样式与传播工具将平民教育办好。1945年11月初,晏阳初往洛杉矶演讲访问,他向好莱坞著名华籍摄影师黄宗讲述办平民电影厂的计划,企盼黄协助。黄宗欣然同意,并获得华纳公司支持。后因政局变化,这一计划没能实现。熊佛西到四川后,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注重广大农民需要的戏剧实验学校,担任了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首任校长。平教总会卫生教育部主任陈志潜还力图将定县创造的乡村保健卫生制度推行到四川各县。

    1950年晏阳初定居美国,曾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1990年逝世,终年97岁。

    摘自《晏阳初传》吴相湘著岳麓书社2001年7月版

    文汇报2002/7/23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