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美现代化转型对策看我们的路_通三统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通三统 > 从英美现代化转型对策看我们的路
珂垃子 通三统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2-09 03:12:49

从英美现代化转型对策看我们的路

甘阳在书中说:“中国人真正了解西方的其实不多。今天其实人人都在参考所谓西方,我们当然需要不断参考所谓西方,问题是怎么个参考法。比如我们今年是2005年,是不是中国的2005年就要参考西方的2005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我们该参考什么时候的西方呢?
        在参考之前,我们要看看自己身处历史中的什么位置。书中提到,中国正处于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现代化转型期的巨大社会矛盾,即大幅度社会经济增长与社会分化、社会冲突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紧迫的任务。而与中国这一历史阶段相关的英美的历史时段就在于1800年左右的英国和1900前左右的美国。两国在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如何解决现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尖锐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对于我们是有所启示的。

一、关于英国
        英国现代化转型首先起始于文化方面的思想变革和转型。首先在文化方面建立起一套让社会各阶层均可接受的共有意识形态。这种国家公共的意识形态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国十六世纪发生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改变了罗马天主教会对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的严苛控制,从宗教方面的改革入手,再引入西欧社会的现实性改革。宗教改革与欧洲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如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生长、自由精神的开创,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思想上的改革是彻底的,尤其是在自由精神的创造上,从精英文化一直延伸到大众文化中去。另外,宗教改革对于中国现代化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启示还在于,一种真正的启蒙都是分两次完成的,第一次往往是借助外界文化破除自身的孤陋和蒙昧,另一次是独立的运用自身的理性来破除一切权威崇拜,防止第一次破除愚昧中起到重要的权威文化再次变成了蒙蔽人们的藩篱。
        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方面,英国的封建主通过早期“圈地运动”到十九世纪的“清扫领地”运动等暴力方式,将国有土地、农民公有地、自耕农土地掠夺一空,快速集中了大量土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客观条件,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变过程。这是向工业社会迈进的第一步。其后,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了能被自由雇佣的劳动力,英国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使这些农民被强制转化为城市工人阶级,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非人道的榨取利润,两种阶级的对立逐渐形成。当机器生产的范围逐渐扩大,英国开始成为工业化的典范,被称为“世界工厂”,社会财富剧增,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而阶级对立也愈加明显和尖锐。为了平和国内矛盾,英国一方面试图将矛盾向外转移,向外强化殖民统治,形成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另一方面,在国内政治上实行议会改革,改变了此前因财产身份限制而只有少数人拥有国会选举权的状况,工业资产阶级在下院中拥有了较多的实力,并逐渐成为了下院的主导力量。保证了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工业资产阶级在立法权方面的介入为后来选举权扩大到全体公民、全体选民选举下议院议员开创了新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平抑国内矛盾在政治上的反映。
        之后,1928年的选举权扩大和1948年“福利国家”的建立都对英国保持长期的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作用。

二、关于美国
美国的现代化转型期间是如何弥合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呢?
        三十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社会转型期政府的关键性作为,在保障国家顺利运行、社会稳定、弥合社会矛盾、平抑社会冲突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有整顿银行和金融体系,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带动国内制造业发展;调整农业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收入;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来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罗斯福曾经说过“你要维护传统吗?那就必须对它加以改革。”而这种改革的目的不是将现行体制推到重来,而是让它运转通畅。
现在看来,罗斯福新政致力于保障人们的经济权力,从而使他们的政治人权主要通过福利制度来实现。政府以为人民提供福利为由,开始有效的干预经济,并显著促进了经济危机后的国家经济复苏;同时保证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民众的基本生计和福利,也有利缓和了普通民众与疯狂掠夺财富不顾社会责任的新富阶层之间的尖锐冲突。
而罗斯福新政所形成的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强调福利的凯恩斯主义成为了社会各方面妥协形成的新的社会共识,形成了统一的意识形态;在法律方面的改革保证了新意识形态的良性规范性运转。这种共同的社会共识是保障社会现代化转型顺利进行的安全带。
具体实践方面,美国曾经有一个和中国当前非常相似的例子,就是矿难问题。二十世纪初,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美国也曾经同中国一样经历着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各种重大特大安全事故呈井喷态势,1907年12月,西弗吉尼亚州两个矿井由于爆炸全部坍塌,当天登记在册的全部362名工人和大批未知数目的临时工全部遇难。仅在这个月份,美国死于矿难的工人就超过了3000人。但在当时的美国法律看来,矿工了解矿场的危险,属于自甘风险,而矿主只需根据契约做适当补偿,而意外死亡因为不在契约内而使矿主免于责任,所以矿主在法律中并没有过错。这种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在视利益为唯一追求目标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渐渐失去了保护契约双方的作用,而明显对于弱势群体不利。处于对于法律的反思,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罗斯福主政所推行的法律变革开始大幅增加了损害赔偿金,并制定了赔偿法,从根本的法律态度上偏向位于弱势的个人利益。法律条文改变的直接结果就是煤矿事故发生率的明显下降。如今,美国的煤矿业年产近十亿吨煤,拥有10万以上的从业人员,而每年死于安全事故的人数却少于百人,成为全美安全行业之一。
当然,煤矿工人安全条件和工作条件的提高不仅是由于新政法律改革带来的法律的保证,许多与矿工权益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矿工联合会、安全监督委员会等都可以与矿主就工资、工时、生产安全环境等事宜进行谈判,代表矿工发声,这些社会组织的作用甚至可以与国家公权力下的立法部门、司法部门、行政部门相并列,在矿工权益受到危害时主动出击,保证矿工利益。
        而当前我国也频频出现同样的矿难悲剧,理论上集体拥有矿产的矿工的权益却不断被彻底践踏,矿工家属、矿主、所在地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美国解决矿难问题中,关于改进立法和成立有效的社会组织的方法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三、关于启示
对英美两国的现代化转型的介绍,并不能得出什么一定的结论,只是将它们列举出来希望能从中间得到一些启示。我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该怎么做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具体操作模式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费心研究,这里说的话也无足轻重。但是,从英美两国的例子中,似乎有一些共通的内容是值得我思考的。首先,是社会共识建立的重要性,英国宗教改革带来的全英国的思想解放形成的资产阶级自由理想,美国罗斯福新政后形成的凯恩斯主义,都在当时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潮流中起到了精神主心骨的作用,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甘阳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时期的平等思想传统、邓小平时期的市场经济传统糅合在一起“通三统”,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国历史的文明连续传统,应该也是希望能建立一种弥合各种思想差异的拥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识,并在这一共识的指引下继续我们的现代化变革。其次,是对于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英美在进行现代化变革中牺牲了太多底层人民的利益,其结果就是社会内部斗争的内耗严重压制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限制了顺利转型的规模和速度,英国花费了一百余年,美国花费了半个世纪才慢慢将严重阻碍社会进程的社会矛盾置于缓和的位置。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归还权利给最基层的民众,只有让普通人都能在稳定、相对公平的环境中生活而不是肆意践踏其利益,社会才有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新闻报道中那么多的群体性事件、矿难、暴力拆迁等,都是反复漠视民众权利、践踏其基本利益造成的社会矛盾的激化。已经有英美惨痛的例子摆在前面,已经有较为可行的发展模式等着我们去遵循,也应该停止这种残暴又低效的现代化转型的野蛮方法了。最后,关注农业,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和根本,如果不能保障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转,不能有足够丰厚的利益使农民安于农业生产,不能解决农民付出与收益严重不相符的问题,农业的生产链条一旦断裂,给工业生产、正常的社会生活都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农民兄弟真不容易,别再欺负他们了,保障他们应有的权益吧,或者,别把他们手中为数不多的钞票再抽走几张了。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