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中的连续&人文经典_通三统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通三统 > 断裂中的连续&人文经典
葳蕤君 通三统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12-26 19:12:29

断裂中的连续&人文经典

这本小册子中收录了甘阳先生的三篇演讲,其中心内容都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自觉性问题,实质上是讲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扬。行文以介绍其他学者的研究或相关历史为主,作者自己的思想不多。

第一篇《新时代的“通三统”——中国三种传统的融汇》,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和邓小平的传统这三种传统的连续性。
我们通常认为五四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中国几千年的旧传统中绝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思想、信仰处于“无根”状态;另一方面,毛泽东时代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信仰,也伴随着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而被彻底扭转。但是,甘阳先生却通过对国外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介绍,指出了上述三种传统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孔夫子和毛泽东所开创的传统对当代中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甘先生着重介绍了毛传统对邓传统的巨大意义,而对孔传统在当代的影响论述不多,孔传统对毛传统的影响也没有论述。近看高华先生的著作,指出了毛泽东思想对陆王心学的吸收和继承,可以作为这方面的补充。要之,毛的思想已非马列本义,而是融合了大量的中国本土思想。中国的共产和社会主义,首先是毛改造的结果,毛之后,又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持续的改造。所以,我们所谓的“断裂”,其实有其内在的连续性。不过,另一方面,我觉得在社会大变革中,这种“连续性”往往体现在那些最根深蒂固的“糟粕”上,比如中国传统的专制主义和民族主义,后者往往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传统的断绝,需要担心的应该是那些优良传统的断绝。

第二篇《“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仍是强调中国传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在当今各传统领域中,都有向西方靠拢(潜意识里,这个“西方”就等同于“科学”),拉洋皮以自保的倾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己的传统没有搞明白,把握不住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没有文化自觉,一切“继承”、“发扬”、“科学化”、“中西结合”都无非是自我毁灭。

第三篇《大学之道与文明自觉》,介绍了美国高等院校中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其中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对塑造“人”而不是专业机器的重视、对经典阅读的强调等,对于我们的教育理念来说,正是切中时弊,谨录片段于下:

P87:“中国现代大学的诞生恰恰以与中国传统文明断裂为标志。”

P88:“20世纪那种普遍的反中国传统的心态和行动,在21世纪必须彻底扭转,否则我们将永远处于文化无根状态。”

“美国大学并非只有那些专家才研究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经典,而是每个本科大学生首先都必须接受高度强化的西方古典和经典教育。”

P93:哈钦斯(Robert Hutchins,1929年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主持芝加哥大学不久,批判“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全走入歧途,充满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

P94:“哈钦斯强调,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人应该在大学内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这就是他提出的‘通识教育’主张,所谓‘通识教育’就是对所有人的‘共同教育’(common education)。”

P95:“哈钦斯提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大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大学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头脑领着社会走,而不是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动地跟着社会走。”

“哈钦斯由此提出……只有这种通识教育才能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至断裂。因为他认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必须属于‘永恒学习’(permanent studies)的范畴,亦即这种通识教育的内容并不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的特殊问题,而是人类之为人类永远需要探讨的永恒内容和永恒问题,这就是他所谓探讨‘共同人性’(common human nature)以及‘本族群的属性’(the attributes of the race)。”

“哈钦斯强烈批判现代人的狭隘‘进步观’,强调大学并非仅仅是‘创新之所’,而首先是‘文明传承之所’,大学应该是人类文明历代积累的文化精华的储蓄所,并通过现代通识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首先能够吸取和掌握这一共同文明财产,从而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an educated person)。”

P96:哈钦斯最著名的主张:“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P100:“事实上他们确实认为通识教育的问题比原子弹更重要,因为原子弹归根结底是要人来掌握人来控制的,而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则是由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来决定,不是由原子弹有多大来决定的;而且人是否能成为负责任的道德主体,也不是专业化的博士生教育所决定,而是由基本的人文历史教育所塑造。因此他们认为这一‘大学本科通识教育’问题,关系美国的根本,关系美国的未来。”

P103:科南(James Conant,1934——1954年任哈佛校长)指出,“无论在信息时代可以获取多少信息,无论在技术时代发展多少专业技术,无论数学物理生物科学如何发达,无论可以掌握多少外国语言,所有这些都加起来仍然不足以提供一个真正充分的教育基础。因为所有这些都加在一起仍然没有触及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我们(美国)的文化模式(our cultural pattern),或什么是‘传统形成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ages)。”

P105:“美国大学现代通识教育不管如何多样,其核心实际是通识教育课程中以各种形式开设的‘西方文明课’。”

P131:“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事实上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核心课程普遍采取深度经典阅读的方式,而特别反对我们习惯的‘概论’和‘通史’的教学方法”。

P136:“重要的是要通过一门深度阅读的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不是要一门课满堂灌地讲上千年的哲学史或文学史。”

读至此,对于我们的教育,只能是出离愤怒地一声叹息。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