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当作散文来读_来吧孩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来吧孩子 > 请当作散文来读
冰冰 来吧孩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1-10 16:01:11

请当作散文来读

这本书是林丽推荐给我的,说池莉是一个很独立的女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独自把女儿抚养好。在这里看别人写的评论,有的感动于池莉的无限母爱和教育智慧;有的则指责这本书充满了抒情和赞美,对于教育却缺乏具体的意义。我读完以后发现这果真是一本散文,若把本书当作教育指导读物来看恐怕一定会失望,不如称她“一个母亲的札记”或者一个母亲的心得。建议也不要摆在“教育理论”架上,而是摆在文学那一栏里。
池莉的书,只看过《口红》。读了这本《来吧,孩子》才对她有了一些了解,才能把她和她的作品对上号。在《口红》里,池莉塑造了一个坚强隐忍、秀外慧中,视尊严和骨气高于一切的女主角。而池莉本人像她自己说的,从小怕人,不善交际,写作、评职称、提升都是顺其自然,唯独“拧巴”了自己的一桩婚姻。孩子还在吃奶时就决心离婚,抱着孩子出走了又回来,为了孩子维持一个毫无乐趣、忍气吞声的婚姻。这就是一个心中充满和柔情和幻想,在丈夫那里这些感情都无法寄托的传统的中国女人,寄托自己感情的方法——所有的都给女儿,对爱情的幻想则放到写作中去实现。在她的书里,看不到她的丈夫,通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感觉丈夫是暴躁的、不理想的。而她承担起了女儿养育的一切。
池莉对女儿的教育,依凭的是一些教育哲学的观念,这些观念许多人或多或少也都听说过,或者说听说过也不知该怎么做。池莉则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和诠释了这些思想,因此她的教育是极其私人化的、不可复制也不好推广的。这就好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那些捧着这本书寻求家教良方的父母们,恐怕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而其中的一些观点,仍有借鉴意义,比如她发现亦池(她女儿的名字)怕人、胆小、隐忍退让。就积极保护女儿敏感的神经,从来不在女儿面前大呼小叫,当女儿被人欺负了不敢吭声时,她不是去煽动她复仇的情绪、而是宽慰她,受了欺负就算了,没什么大不了,不死心眼(非要抢回来)更好。保护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隐忍宽容、害羞腼腆的天性是池莉最温暖和智慧母爱的体现。而当我们的孩子继承了我们自身拥有又最憎恨的缺点的时候,很多家长都难以心平气和。正如池莉所言,当她发现她的孩子看见父亲的脸一沉就一声不吭地退回自己的角落里去、眼泪在眼眶里转时,真是“心如刀绞,因为我从小就是怕人的。”她选择了宽容,相信从小害羞的孩子同样可以长成勇敢坚强的孩子,而这些不是用训斥或者拔苗助长就能达到的。
而好多读者觉得池莉在这本书里总是自相矛盾:一边说要快乐生活快乐学习、高考不是唯一的成功路径、一边又拼命把女儿往重点中学里送,甚至不惜动用特殊手段。我倒觉得并非池莉太矛盾、太复杂、太两面派。你去读读她写的女儿上学的经历,就会明白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多么复杂,那些三六九等的划分、那些收费、那些门路……。马克思说,人更多受到环境的支配而不是意志。池莉的矛盾,只是这复杂教育矛盾的产物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是很适合那些“家有学童”的家长阅读的,因为只有家有学童,你才会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单薄,正如池莉所言,她女儿每读书的过程,都是被盘剥、被压榨的历程,面对这些,她不会教你如何跟这个教育去决裂,因为那是不实际的,郑渊洁不是把儿子领回家自己教吗?可是他的女儿在受的了的情况下,还是留在了学校里。池莉甚至没有力量像郑渊洁那样,她只是提醒你在这个教育下,我们还缺少了什么、需要保护的又是什么。所有学童的家长跟池莉的目标都一样,都是要让孩子受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一般是在好的学校中才能找到,所以我们想让孩子上重点,甚至不惜遭受一些残害:比如池莉的孩子上的幼儿园不允许孩子在园大便。她女儿就想出了一个避免在园“拉臭臭”的方法,就是在幼儿园不吃东西,在幼儿园“假吃”,回家真吃。池莉提醒他们,上不上重点很重要,可不大过孩子的天性和自然这个“天”,保护住孩子的自尊自信、兴趣情感这个“根”才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受最好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池莉不是一个与应试教育决裂的战士,只是一个隐忍的母亲,人为地把她的家教感想奉为家庭教育改革的什么先锋和旗帜甚至是圣经(现在好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就喜欢找“圣经”),显然都是不恰当的。如果她表现出自相矛盾,那只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状况和她作为个体的教育理想矛盾纠结,而她在这种纠结中左摇右摆,寻找一条对她孩子有益的道路。你不能说她自私,面对孩子的利益,父母总是自私的,很少有家长会为了自己的无私选择一条对自己孩子没有好处的道路。
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一个热爱生活、有理想、浪漫、自尊克制的女人如何仅凭自己的力量带领孩子趟过中国教育这滩浑水的故事以及她对自己的女儿毫不吝惜的赞美。而我欣赏她在最后写的:“孩子在我们眼里,永远是一座冰山;我们永远只能看见浮在水面上的一部分,尖尖的小部分;他们更大的部分更多的内容都藏在水面之下;孩子越大越是这样,因为她是一个独立的人。我告诫自己:做一个该放手时就放手的母亲吧。”“我希望我的女儿明白,这就是我深深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我对她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这一整本书诠释的,正是这两句话。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请当作散文来读”的回应

迷雾之晨 2011-09-10 14:46:31

按错了警告键怎么不能撤销呢

一一(哎呀) 2009-03-10 21:18:50

8错8错

oliv♫ 射手座☆午後九時 2009-01-20 10:45:01

女人

2009-01-15 15:54:54

作为女人的不易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