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老師讓學生畢業多年後仍銘記在心?_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 為什麼有些老師讓學生畢業多年後仍銘記在心?
Miski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6-05-24 15:05:32

為什麼有些老師讓學生畢業多年後仍銘記在心?

前些時候有本有趣的書,書名是:《如何移動富士山:答得出來,才是頂尖企業要的人才》,書中介紹像微軟、惠普等大型企業徵選人才的考題,並說明這56道趣味考題如何考出人才的「全方位解決力」。這聽起來很吸引人,我們不妨也測試一下自己。場景是一所學校的師資徵選,考題是:在你準備教授一門課前,會問自己什麼樣的問題?

可能有些人會開始寫下參考書、寫下課程進度表、寫下本身對學科的了解和預備要教給學生的部分。這些普遍的答案,通常傾向於「我(老師)能做些什麼」,而非學生能學些什麼。在《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裡,作者歷經十五年,訪查近百名不同領域的大學優良教師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那些讓學生畢業多年仍銘記於心的老師,想法和上述普遍的答案恰好相反,他們設計課程的最高宗旨,就是要「吸引學生參與,造就一個能讓他們可以安心學習的場域。」

讓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的求學生涯:我們上的課程,真的吸引了我們參與嗎?在教室裡,我們能安心的充分學習、發問並獲得解答嗎?除了知識外,課堂可曾給予我們任何其它的智慧或創造力?國中、高中時尤其明顯,當學生主動閱讀一本書,閱讀的過程反而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力,老師和學生晨昏相處,每天至少六到八小時這樣放下去,為什麼啟發不了學生一點半點的創造力?

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Gunnar Myrdal 在他所著的 "Asian Drama" 一書中,研究南亞地區的普遍社會現象,關於教育的部分尤其讓人心驚── Myrdal 觀察到南亞國家的學生都有一些習慣和傾向:打壓發問者、偏好背誦、對於教師的教學不常提出反應、被動(但是一旦課業增加時卻有明顯的反抗)、認為讀書就能避免體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者、以獲得學位為讀書的目的──他在書中舉證歷歷,並下了結論:這些社會現象,都是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影響。

單憑引用 Myrdal 的觀察,或許無法讓我們認同他的結論,但是從一位西方經濟學家的眼光,看到我們身處社會的普遍現象,卻不能不讓我們自省。回想過往的求學生涯,教師通常以演講的方式上課,學生彷彿都是知識的接收器,忙於抄錄下教師的話語,或為課本勾劃出重點。直到要等唸了大學或研究所,有更多的討論課,才可能從刻板的學習裡解脫。在《如何訂作一個好老師》裡,引用數據和研究告訴我們,事實證明,單用演講的方式,對學習本身是無效的。

思考「學習」本身的意義是重要的,因為知識是人類所共有的經驗,它不是你個人的東西。唯有去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看到脈胳下發展衍生的本質,我們才能學習到往後受用無窮的「智識」,也才能發展建構出你個人的智慧。「只有學習確實發生時,教育才算真正出現」,閱讀本書,追究「學習」的本質,你的「全方位解決力」一定也能獲得提昇!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為什麼有些老師讓學生畢業多年後仍銘記在心?”的回应

丁又专 2013-12-09 08:43:42

如楼主所言,我们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样“教”,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而没有去关注学生怎样“学”,学生愿意“学什么”的问题。
课堂互动较少,未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即使课堂上我们认为某一个方法非常特别,有意思,但很可能学生根本就注意不到,因为这些是现成的,与他关系不大,关系大的是“考试考什么”,“怎样通过 或 拿高分”的问题。
看过一本书,说教学/培训的时间分配上,学生主动的时间,需要超过50%才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的做法: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记住60%的学生名字,了解我的学生;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关注与困惑的问题,与职业取向;在课堂和课下,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这些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PPT的制作、Word的排版、合作学习中的评价。

热爱教学,喜欢我们的学生。

cecilia 2012-10-02 14:37:09

你的评论很中肯,有用。其实美国学生如果不好好引导,也会走上亚洲学生的道路,他们也不会提问。

Miski 2006-05-24 22:25:22

抱歉himan,謝謝暖暖魚!:)

暖鱼 2006-05-24 20:31:19

回himan:Miski是台湾人呀。

himan 2006-05-24 15:27:49

为什么大家的评论都默认为繁体,看起来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