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哈佛特别是哈佛商学院在中国学子心中像个巨大而熠熠生辉的气球,《哈佛制造》让我心中的那个气球消退到它原本的形状和亮度。作者Philip Broughton的客观和怀疑主义让此书说出了关于哈佛商学院非主流的声音。
就像老生写给新生以及有意申请哈佛商学院的人的“哈佛指南”一样,此书只不过更加详细,并涵盖作者独特的见解。从学期前的“数学夏令营”讲起,到第一学年小班的每一堂课及印象深刻的案例,经过了暑期找实习后,又是第二学年的选修课程,最后是周围人毕业去向。我仿佛在几天之内跟着philip领略了哈佛MBA之路。
Philip和他的同学们从这些案例分析课中受益匪浅,特别是毕业之后。Philip本人虽然对商业有所排斥,毕业之前甚至成了及其少数没有工作机会的人,但从他的后记看,他“颇有著述,每年还花三四个月的时间做媒体和金融方面的商业开发项目”,而哈佛MBA“使得我可以不需要给老板打工仍然能够生存”。
他的来自中东的同学哈桑评论哈佛商学院的一段话掷地有声。“他发现哈佛商学院的视角比许诺的更狭隘。‘哈佛商学院是东海岸的一所保守的教育机构,并不是真正国际化的学院……如果高盛公司和其他美国大公司不是大规模向中国发展,学校也不会对此这么感兴趣。’他也觉得伦理学的每个案例都打上了美式烙印。”
对于他同学在毕业去向的选择方面,他说到:“直到哈佛商学院读书之前,我一直低估了资本主义让人——甚至是可以运用自己的技巧在生活中做任何喜欢做的事情的人——不安的能量。我的同学们为什么要费劲心机去争取明知会让他们痛苦的工作机会呢?那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原因。他们相信有捷径可以通往世人眼中的成功,如果他们忍受痛苦的时间够长,这种成功会让他们幸福。迟来的幸福感要好过根本没有的满足感。我对自己如此轻而易举地受到这种心理定势的影响感到震惊。”而这也是中国职场的现象,但没有人对这种现象怀疑过。
看完此书,我对美国商学院的作用和局限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几年之后我仍会争取美国优秀商学院的学习机会,但这次的目的性会更强,而不是单纯的想改变。我心中也有了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