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法门:谦卑之姿_陪伴生命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陪伴生命 > 灵修法门:谦卑之姿
野兽爱智慧 陪伴生命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6-27 23:06:34

灵修法门:谦卑之姿

谦卑之姿
  
简朴是一项礼赐……
   ——贵格教徒的歇谣
  
我们都是平凡人,无一例外。悟到这一点,解脱就开始了。实践平凡,需要极深的智慧。我们要在这里谈的,不是假谦卑,不是扭曲的谦卑,更非自尊低落。我们要谈的谦卑,是最殊胜而健康的谦卑:从体悟人的平凡中得来的谦卑。修道院里“闭眼沿墙而行”的清修传统所要参悟的,就是这种谦卑,它也是贵格教徒奉行简朴之道的目标。印度僧侣托钵坐乞所要领悟的谦卑,也是开悟大师把自己的证悟全数归功于“上师的恩宠”的深意。修行谦卑,来自一项慧见:我们必须学会将心智自我的我性限制在合宜的、实用性的界限之内。实践平凡,我们就不会落入心智自我总要自视不凡的陷阱里。
  
自视不凡的心智自我在苏菲心识图志里称为自我称善。在这层次里,我们被自己蒙蔽,真以为自己虚构的自我比别人的来得“优秀”。自我称善不仅让自我受蒙蔽之苦,大多数的权力斗争之苦,也都是自我称善的结果。谦卑之姿是凝聚了数千年智慧的“特殊条件”,它引领着有心走上心灵转化之路的人,深入实相,融入实相。这是灵修过程中相当诡谲的阶段,因为狡诈的自我会无所不用其极,包括摆出谦卑之姿,“修道上的唯物”(spiritual materialism)来壮大自己。
  
在临终过程里,无助和身不由己的无奈会迫使我们谦卑。末期病症不给人活路,即便我们再怎么特殊,再怎么下凡,也绝无例外。在死亡面前,人只能全然谦卑。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 Kennedy Onassis)大限在即的那一阵子,我特意观察了许多临终病人的反应。他们听到消息之初都非常震惊,不敢相信贾姬这么一个集地位、财富、权势和美丽于一身,又相对年轻很多的人,也会面临死亡。后来,他们慢慢接受她和所有人一样终有一死,看透这一点之后,这些人都会感受到众生一体,而且会怀着更深的谦卑和慈悲,来面对自己及尚未步上人生末程的人。
  
巴纳丁枢机主教(Joseph Cardinal Bernardin)的辞世,也同样走过恐惧慢慢减少、众生一体感日渐加深的过程。他大无畏地直视死亡,泰然道出内心的恐惧,以及身为平凡人的谦卑,为世人立下难能可贵的典范。这种深刻的谦卑和慈悲也弥漫在艾滋病患之间,他们对艾滋病社群这个几乎可称为“临终次文化”的团体有一种归属感,甚至会在谦卑中搞幽默:“最后离开的人可记得要关灯!”
  
  得了末期病症之后,我们渐渐地只能做一些平凡无奇的事。我们有的精力用来维持身心运作之余,所剩无几,不足以让我们用从前习惯的方式来参与世界。以前用来巩固自我的坚实性与殊异性、维系幻相的作为,现在一样也做不了。随着末期病症将我们逐步带入临终过程,我们睡觉,起床,吃东西(如果还有食欲的话),虽然这些事稀松平常,却需煞费力气才做得到。我们平静地日复一日过着同样的生活,这种重复的规律对临终者很重要。我们越来越不在意这辈子是不是活得轰轰烈烈——不管是事业或感情,都看得云淡风轻,对人生的庸俗戏码感到索然无味。我们不再讲究衣着,不再刻意打扮。我们摘下了让自己显得出众不凡的精雕面具,呈现本来面貌。
  
  我陪伴过一名妇人,她过世时才五十出头。罹患癌症之前,她一直过得相当闲适安逸,不仅物质上不虞匮乏,在小区上也享有地位,这辈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过一见到令她想起自己的病及可能后果的人,她就不是那么热络。我和她头一回感到很亲近,是她虚弱得下不了床之后。某个早晨,我去探望她。一进到卧房,我赫然发现她顶着大光头。之前我从没看过她没戴假发的模样。我陪伴过很多掉光头发的癌末病人,早已见怪不怪,她看得出我毫不诧异,于是耸耸肩,微微露齿一笑,神情显得像是“尴尬的一刻总算过了”而松了口气。当时她正指挥先生在衣橱里找她要的衬衫,他老是找不着,惹得她恼火。我问她可不可以帮忙找找看,她说:“一件Polo衫……哎,我满柜子全是Polo衫。”才说完她马上感觉到这情形很荒谬,我俩对看一眼,相视大笑。此后,直到她过世,我俩度过一段心灵上很亲近、值得回味的时光。
  
  失去了可以向自己和别人印证自己的重要与价值的一切,我们体认自己的平凡,而活出了真正的谦卑。卧病后一成不变的规律生活,心智自我没有舞台可以耀武扬威,彻底认清自己的平凡。我们之前对自己的界定,自我的概念,也因为这个切入核心的体认而逐步瓦解,因而揭开灵性成长与整合的序幕。
  
  末期病症体现了日本茶道的精神:吃饭时只管吃饭,睡觉时只管睡觉,心无旁骛。我们只做手边正在做的事,从平凡中生出清明。佛家称此清明为“正见”(right view)。“正见”是清晰的识见,被视为迈向圆满的第一步。佛教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如索甲仁波切所言:“你并非真的‘成’佛,只是逐渐不再迷惑而已。成佛不是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21
  
  从这个更为统合、更贴近真实的心识所展现的谦卑之姿,生出了“出离心”。出离心会引发两面情绪,在临终过程尤其显见。我见过很多人因为要放弃自以为的“正常生活”而悲伤,从伤感惆怅,到苦涩怨恨都有。我也见过很多人,因为逐渐体验到心灵转化的奥妙,深入感受到真我,与他人的关系益发深刻真实,而内心充满了平静,甚至是喜悦。出离心所出离的,是生命中非关本质的一切,然而出离的喜悦,则是由衷而生的。
  
  谦卑之姿,也就是全心全意、从容不迫地过着平凡人的生活,体现了真正的出离心。出离心的藏文是nge jung..nge的意思是“确实的”或“必然的”…jung的意思是“走出”、“出头”或“出生”。出离心的意义遭到各式各样的误解,有人误解为对肉身或五欲红尘的厌恶,或误解为苦修式的否认自我,或以意志力弃绝人的七情六欲,总之,出离心一直被错解为对自我的否认和惩罚。出离心,不多不少,就是脱离无意识的掌控。
  
  谦卑之姿也会引发强力的心灵转化。因为我们不再凸显自己的重要,接纳了自己的平凡,我们看见了——欧恩斯坦(Robert Ornstein)在别处写过的一句话——“日落之际闪现的星光”。我们越来越往中心靠近,越来越不在意自我在边陲摆的高姿态,我们渐渐活出了平静的生命质量22。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