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及其之后的人本心理学_超越自我之道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超越自我之道 > 马斯洛及其之后的人本心理学
陈寿文 超越自我之道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0-27 12:10:20

马斯洛及其之后的人本心理学

马斯洛及其之后的人本心理学
  
  艾琳·塞林/口述,陈寿文/撰文
  
  刊发于《经济观察报》52版“观察家·书评”,2012年6月4日
  
  西方心理学诞生于两个不同的源头:一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科学测试。为了建立心理学在科学上的正统性,心理学家以物理学作为实验心理学的范式,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上,避开了无法被观察到的内在经验世界。基于这个理由,实验心理学逐渐被行为主义学派主导。另一个则是在医院进行临床诊疗。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最早诞生于病理学。因为人类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于无意识的驱力,所以临床诊疗专注于主观及无意识层面的研究,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逐渐被精神分析学派主导。
   
  行为主义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是人们熟知的心理学第一势力与第二势力,其影响力笼罩20世纪前半叶。但到了1960年代,研究者开始担忧这两股势力所造成的限制及曲解,它们无法妥当对待人类经验的所有面向,譬如意识以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状态(比如圣贤、伟人或天才的精神状态)。而且它们只专注于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或者仅以实验室里观察到的有限情况来笼统论述日常生活的复杂性。
   
  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忧虑促成了人本心理学的发展,其中“高峰经验”的发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终促成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
  
  马斯洛无疑是人本心理学这门年轻学科的关节点人物,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心理学第一、第二势力与第三、第四势力的分野标志。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
  
   1954年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出版发行,由此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变得脍炙人口。他的“自我实现”观念为“人性潜能运动”不仅开了一个头,并且成为这个划时代运动的中心主题。
   
   随着马斯洛的“自我心理学”兴起,相关著作与自我发展中心等设施如雨后春笋般繁衍开。与此同时欧洲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也开始影响美国心理学,形成存在心理学及现象心理学,它们特别强调意识、主题经验、个人的独特性及尊严、自由及责任。
   
  1960年代以来,心理学又开拓出许多研究领域,如认知心理学、创造心理学、意识心理学等。1961年,马斯洛和安东尼·苏迪奇(Anthony Sutich)一起创立了《人本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63年成立人本心理学学会。
   
  人本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通过研究动物来认识人类,他们认为研究动物再彻底,也无法提供对人类完整的认识,因为行为主义忽略了两者基本的不同。正如马斯洛所言:“我们不可忘记,使用动物迟早会忽略了人性特殊的能力,如殉道、牺牲、羞愧、爱情、幽默、艺术、美感、良知、罪恶感、爱国心、理想,以及诗歌、哲学、音乐或科学的成就。”
  
  人本心理学坚持群体研究必须以个体及特殊现象为基础,并无“一般人”的概念,真正存在的是具体的个体。该理论认为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统计数字只是抽象的代表,它们虽然能表达出某些现象,然而数据所遮蔽的远比显示的多。一旦满足于数据资料,停留在抽象概念中,便无法深入个体丰富而独特的世界。
   
  对弗洛伊德的人性悲观论,人本心理学持反对态度。人本心理学家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基本的尊严,不论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人性尊严是人权及民主的基石,心理学家的使命便是帮助人恢复这项基本尊严,在个人及社会生活中培养接纳自我、接受他人、自助助人的能力。人的不可贬抑性、人的有机整体性,人类特有的属性(意识、思想、自由意志、良知、创造力、责任等等)有自成一领域的权利,人本心理学拒绝参加“化约论”的行列,也拒绝把心理活动从整个人中抽离出来,孤立研究。
   
  心理学没有权利排除人类经验的任何部分。马斯洛曾在某次访谈中透露他最初投身心理学的目标:“我要用科学来探讨那些非科学家所处理的所有问题,例如宗教、诗篇、价值、哲学、艺术。”我们不能删去人的某些部分,就好比制图师不能因为他不能横渡海洋或衡量山岳,便把海洋山岳从地图上删去。
   
  完整的心理学应同时包括行为的外在及内在因素。两个人表现相似行为,可能源自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动机,自然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人本心理学特别深入探讨动机、思想、意向、偏好、兴趣、自我观念、价值、计划、抱负、意义、感受以及整个内在经验。马斯洛曾形容自己的研究动机说:“我要说明,除了战争、偏见及憎恨以外,人类还能做出更伟大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满脑子都是发疯的、神经病、心理病态、罪犯、流氓、心智脆弱的人,他对人类的希望怎能不越来越保留,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薄弱,他对别人的期待也越来越低,这是显而易见的:一味研究残缺不全、不成熟、不健康的人,只能产生残废的心理学及残废的哲学;一个适用全人类的心理科学必须以研究自我实现的人为基础。”
  
  由于人本心理学强调人的潜能及健康,使美国在1950、60年代产生了“人类潜能运动”。
  
  卡尔·罗杰斯是与马斯洛同时代的另一位人本心理学大师。与马斯洛不同,罗杰斯更注重临床经验。1940年代,他提出了“案主中心”的心理辅导法,该理论由临床经验发展而来。罗杰斯将案主视为一个充满潜能、应受到无限尊重及接纳的个体。这种观念为心理治疗师和案主建立了一种健全的关系,培养案主自我接受及自我尊重的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许多心理治疗师都接受了罗杰斯的方法,并将此法广泛运用于各种心理治疗中。
   
  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
  
  1954年,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出版,书中首次提出需求的5个层次理论。随后,他感到该理论不够完善——作为人本心理学的最高理想,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他愈来愈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是自我中心。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
   
  马斯洛在研究那些已达到高度自我实现境界的人群时,发掘了所谓的“高峰经验”(Peak Experience)。这种经验难以言传,他比喻道;当人们在欣赏日落、静观星空或品赏名画时,突然体验到一种神入或无我的境界。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时间、空间、甚至自我的存在都突然消失,好似突破了小我限制,霎间融入了美的本身或浩瀚无际的宇宙中。在那一霎间,人体验到难以言喻的喜悦,意识的扩大。那种极美也极令人满足的经验,与日常经验截然不同,好似捕捉到现实另一面的吉光片羽。经历过这种经验的人对自己及世界的看法会突然改观,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通过研究“高峰经验”,马斯洛深切体会到需求层次理论的缺陷。为完善该理论,1969年他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他在文中归纳了需求层次理论的3个次理论,即“X理论”、“Y理论”、“Z理论”:
   
  Z理论—— 6.最高需求(超越性/灵性需求)
  Y理论—— 5.自我实现的需求
     4.受人尊重的需求
     3.爱与归属的需求
  X理论—— 2.安全的需求
     1.生理的需求
  
  
  马斯洛使用不同的字眼来描述增加的最高需求(Z理论),例如:灵性、超越自我、神秘的、超人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天人合一等,马斯洛将“高峰经验”放在这一层次。但大众看到的心理学书籍所呈现的,始终限于马斯洛早期的需求层次论(X理论及Y理论),根本不提后期修正。
   
  马斯洛逐渐意识到,人本心理学只不过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铺路而已。(超个人心理学)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只是人性需求或兴趣,它超越自我认同、超越自我实现。”换言之,若了解的方式正确,自我实现本是好事,但人们不可滞留于这一成长阶段,而应继续前进,不断超越。
   
  1968年,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再版序里写道:“超个人心理学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兴趣而已,它超越人性、自我及自我实现等观念……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很可能为日渐消沉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受挫的理想主义者’提供一具体有用又有效的答复……缺乏超越的及超个人的层面,我们会生病、会变得残暴、空虚、无望、冷漠。需要‘比我们更伟大’的东西,激发出敬畏之情,重新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经验性的、与教会无关的方式奉献自己。”
  
  马斯洛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他以一己之力,致力于自我超越方面的论述与推广。
  
  1969年苏迪奇(Anthony Sutich)在他的支持之下,创办了《超个人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马斯洛之后
  
   1960年代,西方社会对亚洲文化及传统产生了兴趣,对传统价值观的不满使人们选择了相对另类的生活方式。由于亚洲的心理学偏重超越自我,这给超个人运动带来了极大影响,使得人本心理学相形见绌。
   
  因为亚洲文化的影响,练习冥想成了进入不同意识状态的普通途径,不用再依赖药物。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冥想所产生的心理及生理反应,逐渐自成一个领域:冥想心理学。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对瑜伽的效果特别有兴趣,不惜将有名的瑜伽师请到美国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研究。这股研究热潮导致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诞生,即“生物反馈”(Biofeedback),各种相关的学会、中心、期刊应运而生,故“生物反馈”有时也被称为“西方瑜伽”。
   
  药物、冥想、瑜伽、高峰经验以及各种灵性修持所带给人的经验十分相似于“神秘经验”。于是心理学家又开始研究宗教的或自然的神秘经验,使得神秘经验心理学也成为一门学问,与宗教心理学有密切的关联。
   
   从亚洲文化寻到不少有用的心理学观念及技术之后,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力转向中东回教传统,尤其是苏菲神秘主义。他们同样发掘出不少心理学的宝藏,比如九型人格理论,并且发展完善了意识研究、人格理论、发展心理学等。此外,还有些心理学家转向研究非洲原始宗教、美洲印第安文化……
  
  因此,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格外宽广,它贯通整合了各种学科。这些学科探索的范畴总摄了人类所有高层意识的发展,即马斯洛所谓的“人性能达到的更高境界”。
  
  
  ·延伸阅读·
  
  1. 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该书是马斯洛亲自选定的一部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文集。书中,他论证了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需要,其核心是宇宙、宗教和神秘的存在领域。该著作被视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马斯洛被视为人本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之父。
   
  2.肯恩·威尔伯《万法简史》
  
  肯恩·威尔伯是超个人研究领域最卓然有成的理论家,被誉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他是马斯洛之后的心理学大师,他主张我们必须朝着更高的意识发展,结合了弗洛依德与佛陀的洞见,以原创的四大象限理论,区分出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知识领域和不同的真理。《万法简史》是其代表作。
   
  3.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径》
  
  杰克·康菲尔德擅长说故事,能恰如其分地传达灵修奥义,他也是将南传佛法介绍到西方的禅修大师。《踏上心灵幽径》主张结合禅修与心理治疗,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康菲尔德是人本心理学分支佛教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在西方,《踏上心灵幽径》被誉为继《西藏生死书》之后又一开启智慧与慈悲的灵性之作。
   
  4.A.H.阿玛斯《内在的探索》
  
  H.阿玛斯汲取了苏菲神秘主义、金刚乘及禅宗的精髓,他提醒我们不但要观察人格与心智的内涵,还要洞察人类内心最深的本质。这本书系统阐释了何为“内在工作”(Inner Work),它能帮人们识出苦的事实以及造成苦的原因,并且帮一个人回归到本质,消解不必要的痛苦。阿玛斯是人本心理学分支中东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5.卡斯塔尼达《做梦的艺术》
  
  美国作家卡斯塔尼达以唐望故事系列而著名。《时代》杂志曾于1973年以封面专题报道他的故事,并将其当成文化现象讨论。该书是唐望故事系列的第7本,该书认为唯有在日常生活中达到某种程度的心灵平衡,控制梦才成为可能。梦的控制就是心灵状态是否会清明坚实的直接证明。卡斯塔尼达是人本心理学分支意识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6.丹尼尔·席格《喜悦的脑》
  
  丹尼尔·席格,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该校“正念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及“第七感研究中心”执行长。该书是席格的代表作,他将正念与脑科学加以结合,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该书独树一帜地将个人经验、最新科学发现以及实际运用,交织成一个整体。席格是人本心理学分支冥想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7.莱斯·费米《你用对专注力了吗?》
  
  莱斯‧费米博士是神经反馈领域的先驱,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医学中心教授。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行业期刊中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该书阐述了费米创造的“开放焦点”(Open-focus)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放松、有弹性,并加入空间想象的专注力练习。藉此方法他治愈了无数心理病患。席格是人本心理学分支进化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
  艾琳·塞琳(Ilene Serlin)
  
  美国人本心理学会前会长,临床心理学家、舞动治疗专家。曾执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格式塔心理研究所、苏黎世荣格心理研究所。她编著过三卷本《全人医疗保健》(Whole Person Healthcare),目前任教于纽约城市大学心理学系。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马斯洛及其之后的人本心理学”的回应

野兽爱智慧 2013-12-08 09:39:24

因此,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格外宽广,它贯通整合了各种学科。这些学科探索的范畴总摄了人类所有高层意识的发展,即马斯洛所谓的“人性能达到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