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心课》读后随想_金刚经修心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金刚经修心课 > 《金刚经修心课》读后随想
Hayman 金刚经修心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6-03 11:06:21

《金刚经修心课》读后随想

此书评不带有任何宗教信仰色彩,仅在一本书中汲取营养,意在梳理自己的理解。
    虽然我不是一个佛教徒,但看完此书,也在里头汲取了一些养分。这本书的作者费勇教授对《金刚经》的解读,可以说还是非常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最让我惊讶的是,对“佛法”的解读完全是颠覆了我原先的对“佛法”的印象。
    原先,我认为佛教提倡善行、忍苦难、苦修行、神佛化、简化宗教礼拜、叫人不要有欲念。在这本书的解读中,完全不是这样。这本书读后使人平静,使人对生活多一分思考,其提倡的绝非灭欲、不追求,或者其他的神化观念。我觉得,适合各种信仰的人阅读,并且读后能有所获。
    印象中,许多所为的“佛教”修行人无非就是想通过行善、放生、敲经念佛等修行形式来保自家平安,甚至是为了死后别再折腾。大多数人也正是秉持着这种想法在所谓的“念佛”。但此书一开头就说了“佛”的概念,并非去了什么极乐世界的人,并非什么神奇神话的东西,“佛”是指对道理觉悟的普通人,而这个道理,也就称为“佛法”,所以“佛法”不是必须修佛、信仰佛教的人才可以去了解。
    以下是个人对书中内容的汲取与理解。


慈悲之心
“如果只是慈悲地对待一切人,一切的有情生命,甚而扩展到一切的存在,还需要担心别人会算计、陷害、打击你?慈悲把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温暖,柔软,把我们融入到一个整体性里,一个没有私欲的整体性里。”——书摘


    我把慈悲理解为善待他人他物,也善待自己。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我一直对“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理解大概就是,对他人他物好一点,内心再变态的人,也会有那么点恻隐之心。有时候“以德报怨”可以化解很多矛盾,可以梳通许多复杂的关系,到头来,还是对自己有利的。举个例子,给人误会了,欺负了,不要第一时间想如何报复,而是考虑对方这样做是不是有难处,是不是自己前面做了什么事情做错了,如果是的话,那就加以解释,使之释怀,最终也许就保住一份友谊,甚至是获得一份友谊。如果真的是对方犯贱,那就想想他的做法有多么讨厌,有多么SB,然后质问自己是否要变成那样的人,如果不想,那就别“以牙还牙”了,慈悲他人,到头来也是在慈悲自己。


核心思想:不执著
    “观念构筑了一个更深刻更坚固的牢房。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观念里,按照认为应该的去行动,很少有人会停下来,细致地反思自己的观念。而每个人的观念,并非每个人本身具有的,而是出生以后家庭、社会所赋予的。我们自己的烦恼,来自我们的观念。”——书摘


    放下不等于放弃,不执著指观念上,理解上不应该执着。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同样的观念,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事物下,其产生的影响不同,导致同样的观念不会在任何事情上通用。


不要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煎熬
     “如果说有什么善用时间的法则,那么,只有一条法则:就在当下里完成,不等待,不眷恋,不慌张,不恐惧,只是在当下里全然地去做,去觉知,去享受……任何一个当下都是自己生命的自然流淌,所以,不论在什么状况下,不论疾病还是健康,不论快乐还是痛苦,都不抗拒,不排斥,把一切的状况看作是生命本身的旋律,接受,在接受中感受生命的各种状态的美,在感受中觉知到生命的喜悦”——书摘
    “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弄明白自己活着到底想要什么,或者说,没有弄明白自己活着的真正目的,因此,一辈子在随波逐流,在赚钱的过程里,在婚姻的过程里,在工作的过程里,等待。在一切的过程里烦恼着、痛苦着、挣扎着。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我到底想要什么?我能够做什么?如果不明白这两个问题,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是活在各种过程里,永远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永远沿着社会为我们设定的目标而活着,纯然是一种盲目的动物性的生活,一种被动乃至是失败的生活。这是许多人的生活状况,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自己的生命到底需要什么,以及自己能够做什么,只是在随波逐流。”
    “佛陀并没有要求你抛弃这些目标,你可以有这些目标,但是,佛陀所希望的是,你必须领悟到,这些目标,所有的目标,只是生活的自然过程,并不是一个束缚,也不是一个等待。在那套房子得到之前,你再努力着,然而,你的努力不是一种煎熬、一种等待,而是一种活着,一种生命的展开。在那个所谓的目标,比如那套房子得到之前,你应该在每个当下,就享受生命的喜乐。生命的喜乐、活力,在每个时刻都蕴藏着,是无须等待的。也许,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目标只是一个:当下的享受。在每一个当下享受生命,这才是全然的人生,完整的人生,本色的人生。”——书摘


    我对这个观念的理解:活在当下,但不是叫你就去忍受苦难,不追求,而是内心上要有种“既来之则安之”的觉悟。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善待每一天,善待每一个时刻,要过出这样的日子不容易,但起码要尽可能保持着这么一颗心。例如:病了的时候,就去治疗,无需持着恐惧的心态;高考失败了,去了不是自己原本所期望的大大学,不要悲愤,就去二流的大学里做一流的学生把;挂科了的时候,就接受这个事实,重新复习好后面的科目。享受人生不一定是奢华富贵,做喜欢做的事情,享受人生是获取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我喜欢奋斗的感觉,所以我很享受为一个事情努力的过程,因此我享受这个过程。


没有唯一的真理
“当我们面对存在的时候,当我们试图做出一个什么判断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保持一种谦卑,一种对于不可知的整体性的谦卑。你可以做出任何判断,你可以说出并遵行任何道理,但是,你一定要明白,这些判断或道理,都只是无数判断和道理中的一种,只是其中的一种,没有唯一的真理,每一种都是其中的一种。不能执着于某种观念,不能让它束缚你。因为在任何一种说法之外,是更广大的存在。”——书摘
    
保持着谦卑之心,看待事物不过于局限,我想,这也许对创新思维也是有帮助的,值得提倡。


为什么要让别人定义你的成功呢?
“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是一个信念,许多人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在努力工作,一辈子努力,只是为了成功。但是,如果你问那些追逐成功的人,到底什么是成功?可能有成千上万个答案,这个人心中的成功是买一套别墅,那个人是获得一个工作,另一个人是考上大学,诸如此类,即使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成功的含义也不一样。在大学毕业时候获得一个什么职业就是成功了,但到了一定时候,当上什么职位才是成功,又或者,转到一百万才是成功,再过一段时间,转上一千万才是成功,再过一段时间,可能觉得钱不重要了,获得什么荣誉才是成功。每个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断地调整目标。”
“因此,成功只不过是一个变幻着的概念,一个不确定的东西,然而,这个并不确定的概念却具有强大的力量,主宰着我们许多人的生活,控制着我们许多人的生命方向。这个概念是否虚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把它看成了实在的。因为这个概念,人们把生活分成了两种形态:成功的与失败的。这种分别意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影响着我们的心境。”
“有许多人觉得做一个门卫很快乐,主宰简单的房子里很快乐,走路上班很快乐……但是,在中国,社会的成见规定了这是失败的生活。大家认为他们不会幸福。因为大家认为不会幸福,因此,即使那个人真的喜欢流浪的生活,他也必须有勇气去承担这种社会的成见。大多数都会放弃自己喜欢的,而去追求社会认为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所谓成功人士,有着心理上的疾病,比如焦虑,比如忧郁,甚至经生病”——书摘


    个人非常喜欢这一段,成功,应该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许社会更需要有这种对成功的定义——每个人都朝着自己心中所想进发。这样起码可以缓解就业不平衡的问题吧,也可以使社会朝更加多样化去发展。


    总的来说,这本书,《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非常值得一看,虽然我只是读了一遍,很多东西也没有感悟作者所感悟到的,但还是汲取了不少养分。

展开全文
有用 1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金刚经修心课》读后随想”的回应

liango 2013-06-23 23:05:06

“有许多人觉得做一个门卫很快乐,主宰简单的房子里很快乐,走路上班很快乐……但是,在中国,社会的成见规定了这是失败的生活。大家认为他们不会幸福。因为大家认为不会幸福,因此,即使那个人真的喜欢流浪的生活,他也必须有勇气去承担这种社会的成见。大多数都会放弃自己喜欢的,而去追求社会认为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所谓成功人士,有着心理上的疾病,比如焦虑,比如忧郁,甚至经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