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突破60问》是台湾灵修作家张德芬和荷兰心灵治疗师马丁纳在一次活动上,为众多中国读者答疑解惑,并按照其问题的内在逻辑梳理次序,编排成文后出版的一本书籍。它分为情绪、金钱、吸引力法则、内在力量、亲密关系、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无常、工作学习与成长九个章节,对国人在当下的一些常见问题和困惑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
一、情绪:逃离负面思维的陷阱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很大一部分来自负面情绪的困扰。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作出的决定和选择会大不相同。换句话说,如何处理情绪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指数。被负面情绪所困时,我们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起责任,而不是成为一个束手就擒的被动受害者。接纳负面情绪,面对它,找到隐藏在它背后的心理模式,将其转化为积极正向的能量。
一般而言,负面情绪的来源有三个:一是长期静坐不动的工作和生活,让都市人身体中的化学物质失衡,导致抑郁等情绪出现;二是心灵封闭,和内在失去联系;三是源于人们对人生的错误看法。
对治的方法是:
1、运动。让自己忙起来,每天有规律地做某件事。比如每天跑步半小时,4周之后,有80%的患者的抑郁情绪会消失。
2、静心养志。要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和最忠实的拥护者,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你可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一点充实内在的书,听听音乐,练习静心。试着把注意力的焦点转向内在。如果你老是把焦点放在外面的事物,老是活在自己头脑所建构的过去和未来的世界,你内在的情绪得不到重视和陪伴。所以,你只能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外在的安慰都是暂时的。
3、检查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我们必须看清楚自己内在这些错误的想法,看出它们的虚假,看出它们带来的痛苦。
4、原谅。原谅可以斩断过去,斩断与对方连在一起的负面情绪。我原谅你,但不代表接受你的所作所为。原谅与接受对方的行为不一定相关,只是我不想再毒害自己了。
5、量化情绪强度。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负面情绪上,而要专注于身体的感觉,并将其感觉强度进行量化(平静为0、最强烈为10)。一旦你开始量化自己的情绪,它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如果白天发生了一件让你产生强烈情绪的事,夜晚睡觉前一定要用“量化强度”的方法将它“清空”,否则它会影响你的睡眠质量。
张德芬女士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两匹狼,一匹是好狼,一匹是恶狼。那么这两匹狼之中,哪一匹能存活呢?答案是,你喂养的那一匹狼会存活下来。正如马丁纳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次人格,有成熟的,也有幼稚的,而你栽培、喂养的哪一部分人格,哪一部分就会变得更强大。我经常鼓励读者要开拓、陶冶自己的心,看看自己是否常常只以一种角度来看待人事物,因为那个角度未必会为你带来最大的利益或幸福。所以,如果不检视内在的声音,就会习惯性地坠入负面情绪模式中,很难脱身。
二、金钱:内在丰裕带来外在富足
金钱没有好坏之分,你想用金钱做些什么才是关键。你愿意为金钱牺牲健康、亲密关系和家庭吗?如何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如果没有更多的钱,你还会觉得快乐吗?如果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而且真的很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那么金钱就会到来。
三、吸引力法则:为何无法心想事成
许多人对于吸引力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有一些错误之处,他们将灵修物化了,期待用它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每天站在镜子前面告诉自己“你很棒”,恰好是在宣告自己“不棒”——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很棒、很美好,何必天天这样说?因此,心想事成不是外在的表现或言语,而是一种内在的信任和知晓。实践吸引力法则最重要的是慈悲、感恩和谅解。
马丁纳先生说:在人生中,我们需要确定前进的方向;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意图是什么?而在保持崇高愿景的同时,也要和日常生活打交道。以我为例,我会在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观想未来。每晚上床睡觉之前,我会回顾自己一整天所做的事,看看有什么地方还可以再改进,下次遇到同样的状况如何做得更好。此外,我还会想象自己活着的最后一天。隔天早上醒来后,我会“创造”那一天,说出自己的意图:“今天是完美的一天,要用来学习,用来成长。”然后就展开那一天的生活,处理当天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在做今天的事情时,我不会去想未来、不会想着任何事,只和当下打交道。
另外,吸引力法则只对自己有作用,无法改变他人。
“心想事成”是要你借用心灵的力量更加接近自己的源头,扩展内在空间,让自己活得更自在;也就是说,它是要改变你自己的内在,而不是用来改变 外在的人事物,好让你觉得舒服、愉悦。毕竟,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四、好好爱自己:发现内在的力量
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来自外在世界,那些评断和批判的声音让我们时常自责、对自己不满意,不停地想要做到最好。然而,外界带来的满足感只是暂时的,真正的快乐源自内在的力量。而“爱自己”就是看到外在世界的假象,相信内在具足的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而通过练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我觉察力,发现内在的力量。
张德芬女士说:我们和自己的关系始于年幼时被他人对待的方式,小时候并不知道如何对待自己,便从父母那里学习对待自己的方式。然而,父母并不总以友善、尊重的方式对待我们,所以,有时我们会憎恨自己,有时会自责,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这都是我们把父母的声音“内化”之后的结果。
每个人的内在其实都有好几种声音,我把它们大致归纳为三类:严厉苛刻的内在父母、幼稚躁动的内在小孩、成熟睿智的内在成人。我们要学会聆听内在成人的声音。如果孩子或朋友向你诉苦,你会安慰对方,但却无法安慰自己,因为你从来没有听到自己内在成人的声音。所以你要把内在成人的声音放大,在必要时刻,让他出来为你说话。
马丁纳先生也说: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我们的快乐就完全依赖于外部世界。然而,从外界得到的满足感都是暂时的。今天获得认可,就会觉得今天很美好;明天得不到想要的认可,就会觉得不快乐,甚至感到愤怒。不要被外界的认同或否定左右心情。
用肯定句自我催眠是“补”。把自己内在的黑暗事物带到意识表层,让它们见到阳光,是“泻”。
五、亲密关系: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完美关系
亲密关系是心灵成长道路上另一项重要功课。有人的婚姻是在重复父母婚姻的不幸,有人的感情是在渴求安全感中不断向另一方索取,有人的悲剧是来自一味欺骗自己的心。其实,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我们不能归罪于外在世界来逃避痛苦,因为只有我们能为自己的幸福负责。想要经营好一段关系,必须彼此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期待。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完美关系,婚姻只是我们修行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父母之间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会成为孩子的榜样,不过榜样的作用有两种:看到父母怎么做之后,你可能会跟着做,或者,你可能选择采取和父母完全不同的做法。因此,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亲密关系,你必须作出有意识的决定,而不能责怪自己所处的环境;你可以复制父母的相处之道,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亲密关系模式。
每一段长期关系都是一个约定,是让人获得灵性成长的最佳场所。你或者陷在其中却不学习,只是重复父母的模式;或者你清楚地意识到,这段关系是要让你和伴侣学习、玩耍、疗愈和成长的。
不要把亲密关系视为理所当然,你必须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亲密关系。记住,没有人是为你而造,等着你让你变完整、让你永远快乐的。那是童话。
六、为人子女:接纳你的父母,就是接纳你自己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会伴随终生。我们的亲密关系、与子女的关系,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们与父母关系的投射作用。孩童时期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多爱的人,内心深处会感到匮乏和不安;长大后,这些阴影也会投射到此人的家庭生活里。然而,我们还要为了父母无心的伤害责备他们多久?谁来为我们的幸福负责?如果一直处于受害者模式,你注定余生都要活在仇恨和痛苦的牢笼里。所以,请放下伤害,提高自己的觉察力,做一些事情去赢得父母的尊重,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
七、为人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在这个世界上,做很多重要的事情都需要考执照,唯独做父母这件关系到下一代的事情不需要。其实,做父母的过程是与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孩子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教养孩子没有普适原则,面对一个生来具足而完美的生命,我们必须以同理心去体会他或她的喜怒哀乐。在痛苦和抑郁时,孩子天生的敏感会让他们很容易接收到我们的负面信息,因此,我们的快乐、开放的身心,以及积极的行为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张德芬女士只要求孩子三件事:健康、快乐、负责任。
她说:把自己修炼好,孩子就会没问题了。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圣经》有云: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八、无常:如何面对灾难与死亡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现世,而非死后的世界,对于生死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是避而不谈的,在某些场合也是禁忌。然而在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和疑惑始终挥之不去。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常常感到手足无措、悲伤或愤怒,这时候,让自己哭泣、释放情绪非常重要。哀悼的过程是自我疗愈的过程,而对于未来的生活,我们要以入世的心态去处理当下的事情,然后带着出世的心态接纳事情的结果和生命的自然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洞悉生死,安住无常”。
九、关于工作、学习和成长
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或许你已艰难前行了很久,上了很多课,读了很多书,见了很多大师,但光靠这些还是无法承诺你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修行之路没有捷径可走,我们永远要独自面对自己的问题、信念、情绪和阴影。生命会以自己的方式向我们显现它的面貌,每个人都有必须面对的挑战,都有自己的人生功课。在工作里,在爱情中,在孩子身上,在父母身上,我们都能获得让生命成长的养分。
蛇足
歌德诗云:“只要还没经历过这件事:赴死以成长,你就只是这个黑暗尘世里,一个不安的访客。”